編按
書法是中國傳統書寫方式之一,當佛法與書法藝術結合之後,佛法的傳播更為普遍,書法藝術也更增添意趣與內涵,尤其大量的寫經、抄經、甚至刻經,累積了無數書法遺產,對研究各朝書法貢獻匪淺。本專欄即日起每周二、五陸續介紹歷代佛教的寫經、碑、文、題記等以嚮廣大讀者。
唐代法帖。草書。紙本墨跡。唐大曆十二年(七七七)僧懷素四十歲時書,縱二八‧三公分,橫七五五公分,計一百二十六行,共六百九十八字,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內容自敘學書經過及當時名賢雅士對其書法讚頌的詩文。卷後有宋代蘇轍及明代李東陽等人題跋,是懷素狂草的代表作。
該帖筆筆中鋒,揮寫迅捷,氣勢酣暢 ;用筆瘦勁挺拔,點畫圓轉灑脫,字形錯落,大小相間,枯墨、濃墨並用,結體富於變化。內容隨著書者的心情,由平靜進入忘我之境。前半部行筆舒緩,飄逸自如;後半部漸趨狂放,筆飛墨舞,如狂風驟雨,氣勢磅礡。宋《宣和書譜》云:「字字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