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二十一年的國家交響樂團,理應要往國際級的目標大步邁進,不過內部腳步似乎影響了前進的步伐,併入兩廳院,國家交響樂團必須要跟新的領導階層有進一步的磨合;音樂總監懸缺,團員少了精神領袖,音樂方向該如何制定;沒有專業排練廳,排練得到處游移;喊著口號要往國際邁進,結果行政跟不上樂團,根本無法配合,到現在僅出訪了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日本,國家交響樂團的前景,的確令人捏把冷汗。
樂團無首 音樂總監懸缺
國家交響樂團的成立過程,相當坎坷,前身為「聯合實驗管弦樂團」,國家從1986年開始實驗,實驗到1994年改名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準備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附設樂團的型態正名,但由於種種環境與現實因素無法執行,便在2002年1月1日由兼任團長朱宗慶任內定名為「國家交響樂團」沿用至今。現有員額104名,年度經費約1億2千萬元。
隨著音樂市場的逐漸擴張、觀眾欣賞素質的提昇以及國際表演團隊的相繼到訪,國家交響樂團自許「國家級」的交響樂團,又在全國唯一專業的音樂表演場地「國家音樂廳」演出,屬於代表國家之國際級團隊,定位相當清楚。在前音樂總監簡文彬的帶領下,樂團的確交出了進步的成績單,無論是跨界歌劇、大師系列以及推廣音樂會,樂團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或也可解釋成之前的國家交響樂團都是各大學科系指揮教授的重生之地,只握指揮棒卻忽略樂團的發展,所以當簡文彬以三十出頭的年紀接下音樂總監的棒子,肯做事就可以讓樂團有長足穩定的發展。
六年過去,簡文彬光榮卸任,新任音樂總監懸缺,國家交響樂團陷入無首局面,並且已經成為兩廳院附屬團隊,在硬體上,樂團目前演練辦公均在國家音樂廳三樓,空間狹小,是三個公設樂團中場地最小的一團,團員長期在音響極差的空間中練習,過強的音響反射使得樂團長期處在一種不平衡的音響狀態,對於專業練習來說,不但是缺乏效率,而且會影響團員心理健康。
政府推動 藝術活動最大助力
事實上,團員與樂團是生命共同體,團員應該要本著以團體為重心的觀念,以樂團演出為優先,而團方也應該做到讓樂團成為最好的,但是現在的處境,讓已經有著良好基礎的國家交響樂團彷彿開始打起散拍,眼看國家交響樂團就要邁入一個全新的境地,卻在最後關頭停住,要再重新凝聚力量,一起往目標前進,又得重新等待時機。
交響樂團產業的角度來看,一個代表國家,具備國際聲譽與水準的國家交響樂團,的確可以帶動國內交響樂產業學習者的信心;號召大量聽眾,提升欣賞人口的量與質,進而推動社會音樂教育,更能擴大使得我國推動多年的音樂教育,以「國際級」為經營目標,已是必然。樂團需要不同風格的指揮讓團員有機會進步,如果沒有音樂總監把關,國家交響樂團又該透過何種機制發展,的確令人擔憂。
作表演藝術沒有賺錢的,政府的推動永遠是音樂甚至其他藝術活動的最大助力,台灣走出去要靠外交實在很困難,但是靠文化,卻可以收十倍速之效。國家交響樂團跟世界有共通的音樂語言,團員大多從國外習樂返國,可以發揮實力,但是再好的樂團,也需要有好的掌舵者,從音樂從行政全方位擘畫國家交響樂團的未來,台灣的古典音樂,才算真正成熟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