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的惡鬥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媒體上的政治評論亦充滿偏執、傲慢,不僅閱聽大眾懶得理會,更使政治處於兩極化狀態,加上現實生活每下愈況,選情冷颼颼。最痛苦者,莫過於每天得化政治口水為報導的記者,藍綠陣營都會用放大鏡檢視,而記者又是待遇不高兼具高風險的行業,如果不是視為一種志業,恐怕很難幹得長久。
像這次拆匾事件,竟發生連撞傷五名記者,所幸靠民眾將貨車翻身,才救出已受重傷的記者送醫急治,總算撿回半條命,誠屬不幸中之大幸。
事實上,採訪社會或政治新聞的記者(包括攝影在內),風險本高,一者是治安差,隨時會有禍事上門;再者,政客隨時動員群眾上街頭,甚至還有兩軍對峙的場景,這時記者最吃香、也最危險,群眾看到合乎己者,會熱情歡迎,反之則拳打腳踢有之,或以粗暴方式趕出場外。
事件發生,朝野都會立即同聲譴責暴力,彷彿成了刻板模式,對於如何維護記者職業尊嚴及人身安全,復僅止於表面文章,一切行禮如儀。
台灣的記者不好幹,主要是受到許多錯綜複雜因素的影響,像政經及社會環境條件的特殊性,除有兩岸問題外,內部亦有國家認同問題,並受到經濟及社會開放多元的相互衝擊,使得記者服務的媒體也易有了政治屬性。
台灣的新聞自由,連續獲「無疆界記者組織」及美國「自由之家」評比為亞洲第一,還優於美、日等國,得來不易,吾人理應珍惜羽毛,不容政治力再持續污染媒體了!
孝佛(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