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台灣每年人工膝關節置換數量達一萬六千個,其中八成是女性患者,女性者中又有二到三成是骨頭較纖細者,使用傳統膝關節會出現彎曲受限、疼痛感。近年已有以纖瘦女性為考量的人工關節,避免病患置換後的不適感,台灣也在最近引進。
圖左為男性,右邊為女性大腿骨模型 記者邱麗玥攝
義大醫院骨科部關節重建科主任顏政佑指出,膝蓋關節男女大小尺寸不同,可是一般關節是以男女平均值為基準製作,對瘦小的女性來說,這樣的關節左右偏大、前後偏厚,如果瘦小的女性裝置了這樣的關節,關節會與軟組織摩擦,造成術後持續性疼痛;或導致韌帶不平衡,造成術後功能恢復不佳。
醫師指出,男女性的膝關節,在寬度、厚度及四頭肌牽引角度方面都有所差異。女性患者如果使用傳統人工膝關節,易出現前方內外側高度填補過厚,導致膝蓋在彎曲時,髕骨壓力增加,造成彎曲受限;另外,為了要配合女性體型與膝關節大小,常會選擇較小號的人工膝關節,導致骨頭切除更多,術後復原的時間更久。
他說,國外大概在二年前,就有女性專屬的關節出現,可大幅降低手術後的不適,國內則在最近引進,不過用這種女性專屬關節,還需自費約七萬。
醫師強調,並非所有女性,都需選擇女性專用的關節,身形特別小,骨頭較細者才需要,且須經更精密的儀器檢測,才知是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