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為官清廉的官員,他們的事蹟流傳至今。他們以詩言志,傳為佳話。
去時還似來時貧
明代清官胡壽安,曾任州縣官多年。他在河南信陽州任滿離職時,依然兩袖清風,還是到職時的那幾件簡樸行李。據《信陽州志》載,他離開信陽前,曾去當地城隍廟拜神,寫過一首〈任滿謁城隍神〉的詩:「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當鑒我,去時還似來時貧。」胡以清廉自勵,一時傳為美談。
不敢妄為些小事
元代呂重實為浙西僉事前,生活很艱苦,甘守清貧,故為官後,也注意節儉,不貪不占,潔身自好,並將平日些須節餘都用於周濟窮苦百姓。一天,家裡沒有米麵燒早飯吃,而距發官餉還有三天,他便拿自己的一件新布袍想去換點吃的,他的夫人捨不得,呂重實就作詩開導她:「典卻春衫辦早廚,夫人何必更躊躇?瓶中有醋堪燒菜,囊裡無錢莫買魚。不敢妄為些小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蘆。」呂重實這些廉潔自律、高風亮節的詩句,使人們傳誦不忘。
貪廉何干泉水事
晉代學者吳隱之,為官清廉自守,勤政為民。當時廣州一帶弊政很多,朝廷遂派吳隱之任廣州刺史,要他去除弊興利。當他到達距廣州不遠的石門時,聽說當地有泉水,人稱「貪泉」,誰喝了這種泉水,誰就會變得貪得無厭,視錢如命。吳隱之不相信有這種事。他說:「貪廉何干泉水之事。」就去喝了這種泉水,並當即吟詩一首明志:「古人云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變心。」意思是說,這種傳說不足信,假如像伯夷、叔齊那樣品德高尚的人飲了,是絕不會喪失道德的。吳隱之到廣州後,清政廉明,迅速改變了當地官場那些歪風邪氣,從而使人民群眾能夠安居樂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