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院會通過「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九條之一修正草案,授權行政機關得機動調整小麥、大麥、玉米、黃豆四類進口大宗物資的營業稅,以調節國內物資供應、穩定物價。
行政院今年從調降關稅,到院會通過機動調整營業稅,是認為可降低業者成本,穩定民生物價,但政策思維無非是頭痛醫頭,因為,國際農糧價格居高不下,不論是調降各種稅率,甚至啟動「凍漲機制」,也無法逆轉供需嚴重失衡的國際經濟狀況。
況且,國際農糧庫存嚴重不足,國際散裝貨輪運費因油價上揚而居高不下,民生物資成本提高,機動調整營業稅對物價是杯水車薪。
此外,我擔心政府輕啟政策工具「凍漲」,恐怕有可能重演美國在二戰期間管制物價,待解除物價管制後,通貨膨脹翻升近兩成的歷史。
證諸世界各國的經驗,物價管制的政策能夠奏效的例子罕見,反而是後患無窮,若政府將能動用的政策工具使用殆盡,全民就要承受物價反噬的後座力。
依主計處最新統計「家庭收支調查」,台灣低所得家庭的實質可支配所得不增反減,才是民眾主觀上認為「經濟不景氣,導致窮人變多」的原因,因此,在實質薪水維持在十年「凍漲」下,必須支出的「食物」漲價,更容易引起「什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批評。
政府要解決國際進口物資價格高漲的問題,不能以政策工具治標,而是必須振興經濟,提高人民的實質薪資,及增加實質就業率,才能抵銷國際物價波動所帶來的影響,這才是治本之道。
頭家(嘉義市/食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