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分鐘增1貧童 貧窮女性化、中壯年化 社會結構丕變 貧窮會世襲 財富無法重新分配 造成階級對立 國家動盪
報載據家扶基金會最新統計,今年一到九月新增兩千多戶需要扶助家庭,新增的扶助貧窮兒童更多達五千餘人,平均七十五分鐘就增加一名貧童。
這項統計並且發現兩種現象,一是「貧窮女性化」,有愈來愈多的單親媽媽,在離婚或喪偶後必須單獨扶養子女;另一是「貧窮中壯年化」,受扶助家庭的三十六到五十歲的中壯年家長,失業人數明顯增加,顯示台灣的中壯年族群正面臨嚴苛的職業保衛戰,一旦中年「非自願性」失業,家庭失去重要收入來源,而孩子又在就學需要用錢的年齡,家庭很容易立即陷入經濟困境。
這顯示台灣M型社會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雖然已是老生常談,而且社會各界莫不大聲疾呼政府要正視,但始終未見拿出有效對策。
台灣經濟衰退已多年,即便再次政黨輪替,也不可能立即恢復當年「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這是民眾必須要面對的事實,但可怕的是,貧窮是會世襲的,貧困家庭的孩子不論物質或精神生活,都無法得到正常供應,長此以往,學習能力與心理健康都會受到影響,造成貧窮世襲的惡性循環下,這會削弱台灣的人力結構,使在M型上層的階級,長久控制著社會,窮人難以翻身,富人世襲的結果,財富永遠無法重新分配,更會造成階級對立,讓國家社會處於動盪。
因此,短期金錢的扶助只是治標,治本之道還是得靠政府與民間慈善團體集思廣益,從協助家長謀得穩定工作,先讓貧困家庭有固定收入,再進一步輔助貧童完成學業,取得自立更生的能力,進而脫離貧窮。
此外,在三十六到五十歲的中壯年人口中,平均學歷及技能專長都較偏弱勢,一旦失去了熟悉的工作,要再找到薪資相當的新工作十分困難,待業時間也不斷拉長,所以這些人必須有天助自助的觀念,須接受新資訊及培養專長,再配合社會的扶助資源,再創第二春,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范仲禮(基隆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