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基金會共有777家,基金總額逾700億元以上。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今年教育基金會年會以「育見永續-全齡學習‧在地實踐」為第19周年主題,透過專題演講及學習圈主題走讀活動,並集結6個學習圈年度成果動態影片、教育基金會靜態成果展示,號召全國教育基金會共同參與,秉持「交流、學習、成長、合作、發展」原則,希望以教育創新帶動民間創意,因應社會多元發展。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基金會共有777家,基金總額逾700億元以上,長期致力於關懷偏鄉教育及社會教育等重要議題,讓社會的各個角落都有教育力量的存在,在疫情影響下,仍發揮非營利組織服務社會的功能,是國家及社會重要及珍貴的力量。
今年的教育基金會年會以「育見永續、全齡學習、在地實踐」為主軸,安排3場專題演講,包括由前副總統陳建仁以視訊方式分享台灣的生命力,導演楊力州和「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則在現場,從教育深耕的思維出發,談紀錄片的教育力和教育的創新力。
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新冠肺炎對全球來說像是一朵烏雲,讓全球壟罩在恐懼和失去親人的悲傷中,但還是有明亮、希望的地方,就像烏雲鑲了金邊。在這場全世界仍看不見盡頭的抗疫中,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需以善意的人文關懷與追求科技運用創新的知識來面對疫情的無情考驗。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先生以20餘年紀錄片製作經驗,分享自身電影及廣告的創作經驗,再談到影片與社會、政治、歷史、台灣教育、個人生命經驗的連結。讓自己更強大的力量來源,一直都潛藏在每個人的心中。
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分享創業六次失敗依然堅持做夢的斜槓大叔精神,勇敢行動實踐各種創新,以一所不太乖的全民學校ZA Share,期待創造最大化的社會影響力,推動教學變革。
教育部表示,十多年來,全國教育基金會年會已成為基金會專業成長的重要平台,也獲得非營利組織的高度認同,希望藉著每年的年會活動,為各家教育基金會搭起推廣合作的橋梁,讓單打獨鬥的「公益火炬」,串成點、線、面的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