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良社書店開在巷弄裡,若非社區居民很難注意到。
圖/陳宛茜
【本報台北訊】類似「柑仔店」的社區型書店,曾經是台灣早年的書店主流,但隨著連鎖書店的興起而逐漸沒落,卻在疫情時代捲土重來。
誠品首間社區型書店「誠品生活時光」內湖瑞光店十月底開幕,由資深出版人陳威豪打造的「純良社」,上月落腳金山南路巷弄,宣告社區型書店重回台北蛋黃區。
連鎖書店多開在大街上或賣場內,「純良社」卻開在安靜的巷弄裡,不是居民很難注意到;陳威豪表示,開社區書店便是希望「用書店陪伴社區居民」,他耕耘出版界多年,深知「讀者需要有人陪伴」,網路時代資訊爆量、新書多到讀者無法消化,「必須有書店陪伴、引領他們閱讀」,營業時間、書目都會跟著居民的需要調整,最重要的是定期舉辦讀書會,「這是實體書店的獨家」,讓書店成為作家和讀者之間的橋樑。
曾是國小教師的楊芸芳,為了實踐教育理念返鄉,於桃園龜山區開設「新星巷弄書屋」;她表示,國小學生放學只能去安親班,但有了社區書店「新星」之後,開始有家長讓孩子放學後到新星待著,她期待社區書店有機會成為安親班之外的另一個選項。
分析社區書店為何重新崛起,陳威豪表示,二十一世紀書店主流是賣場式書店,民眾買書同時完成購物、餐飲等消費,但在疫情時代,此類「一站式」購書有群聚危險,讓社區型書店有再起的機會,提供民眾離家走路可及範圍內的閱讀服務。
另外,新科技也讓社區書店更有能力凝聚社群,誠品和新星、純良社都使用LINE群組凝聚社區居民;店長除了會在LINE上告知新書、讀書會等訊息,也會為居民解答從閱讀到生活的各式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