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星雲大師學管理】375公尺 成佛大道 貫通佛法奧義

文/如常法師  |2021.12.05
1704觀看次
字級
八塔序列於成佛大道上,這段三七五公尺的距離,矗立著大師想要與大眾交流的人生根本。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五和塔內設有「喜慶之家」,提供佛化婚禮、毓麟之禮、成年禮及壽誕禮等服務。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外表傳統的二眾塔內,有設備現代化互動遊戲及3D電影的「三好兒童館」。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師在一次會議中排出模型,流暢解說設計理念,連數字都精準指示,好像在心中早已排練許久。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文/如常法師 

向星雲大師學管理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就像一本攤開的佛法概論,回想最初階段,我們遇到了設計上的困難,因此雖在多年間發展了近一百個建築提案,卻一直沒能達到共識。二○○八年底,佛光山弟子們只好把大師請出來,主掌建館大局。

八塔原型 玻璃瓶排列起來

坐在輪椅上的大師重返建築現場,憑著八年前對這塊地的認識與了解,開始規畫佛館的格局。大師雖然不是設計師,也沒有學過建築,但是在一次由他主持的會議中,他就著現場物品,將報紙攤開,把保溫瓶、玻璃瓶排列起來,用面紙盒標示主建築方位,一一指出哪裡怎麼建、哪裡做什麼用途。

「這裡要有八個塔,塔基一百七十坪,上有七層,逐層內縮……」,在眾人的驚歎聲中,大師不僅當場排出模型,並且流暢解說設計理念,連數字都精準指示,好像在心中早已排練許久。就這樣,懸宕已久的設計圖,就在那天晚上定案了,而設計者就是大師。

佛館的最初原型已然誕生,大師許下承諾,要在重新啟動兩年內,完成全館一百公頃的建築群。

構思八塔 不可能化為可能

記得那時大師八十三歲,佛館如火如荼連夜趕工,有次深夜一兩點,我們從工地出來,突然看到一輛車緩緩開近。眼前塵土漫天,什麼都看不到,漆黑中只見兩個車燈……

我們趨前一看,原來是大師!他叫弟子用車燈照亮工地,他要構思八塔的位置及尺寸。弟子推著輪椅,大師頻頻說著:「往前走,量一下這邊有多長……再往前……」就這樣逐一推進,確定了八塔的位置。

天亮之後,大師囑咐當時的工地主任去買紅色尼龍繩和竹竿,「八個塔,一個塔需六根竹竿,要買四十八根以上,順便買汽球。」

白天裡,大家趕快把八個塔的定點插滿竹竿,用尼龍繩圍起來,並且放上汽球;大師也叫弟子來照相,確認八塔及本館的高度關係。

看著這一切,我突然生起很大的疑惑,在現今這個時代,光用這樣的竹竿、尼龍繩和汽球,要怎麼蓋出八塔?心中暗暗覺得,這絕對不可能!

大師雖然沒有建築師執照,但他在全球蓋過三百個道場,長久累積的經驗,讓他早有一個理想腹案!大師之所以遲未出手,只因為他認為:「如果都我來做,那佛光山就無法培養人才了。」大師願意等,等人才開竅,等水到渠成。看起來好像一夜之間信手拈來,其實這個腹案早在大師心中,既合乎實際用途,也貫通佛法奧義。

八塔就這樣建成,在大師身上,我紮紮實實看到不可能如何化為可能。

八塔名相 觸發大眾菩提心

八塔,序列於成佛大道上,這段三百七十五公尺的距離,矗立著大師想要與大眾交流的人生根本。從禮敬大廳向著本館方向,塔名象徵著修行的次第,自「八道」起步,以「七誡」自我要求,依「六度」來發菩提心,再透過「五和」、「四給」、「三好」來與大眾相處,如此一來,僧信「二眾」共同建設「一教」,也就是一個「人間佛教」。

八塔雖然外型傳統,但大師在塔基規畫了很現代化的兒童館、書局、青年培訓中心,都是為眾生的幸福而設,我覺得這是很大的突破。走在三百七十五公尺的成佛大道上,大師用八塔的建築名相為大眾觸發菩提心,每走過一次,就是薰習佛法一次,把所思所感帶回生活中,實踐運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