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籲停止錯誤 科技、汽車業響應 深海採礦 恐毀掉生物的家

編譯/韋士塔 |2021.11.27
1431觀看次
字級
環保人士乘船出海發動抗議,呼籲停止海底採礦。 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環境保育已成為當前最重大議題之一,世界各國紛紛制定嚴格的碳排放目標,並改用替代能源,汽車製造商也正轉向電動化,逐步淘汰內燃機引擎車輛,預計10年內將有超過1億輛電動汽車上路。但電動車電池、太陽能和風電蓄電池的需求,推升稀有金屬的使用量,礦業公司正設法提升採產量,包括在深海採礦。

在海面以下數千公尺處,有數以百萬計的岩石,稱為結核(nodule),含有大量鎳、銅、錳和鈷。有些礦業公司已開始申請開採這些礦床。這些礦物是生產智慧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的重要原料,而在海底採集這些礦物的難度,低於以永續方式在陸地上開採,促使許多礦業公司把目標對準海底。

深海採礦業者宣稱,這些稀有金屬是使用清潔能源的關鍵,但環保人士卻對此深感憂慮,擔心在海底挖掘礦物將嚴重破壞生態。他們表示,海底採礦會嚴重破壞生態系統及生物棲息地,呼籲停止這種錯誤的做法。

深海研究基金會Nekton的創辦人暨執行長史提茲(Oliver Steeds)表示,目前的技術能在未來10年內探索廣大的海底區域。史提茲是「未來實驗室」(Future Lab)的成員,他的研究團隊使用自動水下航行器或機器人等技術,繪製深海地圖,但並非用於採礦,而是為了促進海洋保育。

史提茲表示,採礦和勘探技術的進步,代表一個非凡的進步機會,但也代表新的威脅,包括深海採礦、過度工業化和過度捕撈。他說:「多數時間,我們無法看到海洋的真實面貌,但我們必須在海洋被摧毀前發現問題所在。」

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聖教授麥考利(Douglas McCauley)說,深海採礦的潛在影響讓他夜不能寐。他表示,汽車電動化確實有助減少碳排放,但礦業公司所謂的「必須在深海開採以滿足金屬需求」的說法並不正確。麥考利表示:「我們必須充分運用科學和智慧,以一種不會在海洋中造成環境災難的方式來加速電動車的大規模生產。」

麥考利強調,海洋物種約有220萬種,但其中9成尚未獲得充分的研究和了解;海底採礦的影響,包括會造成多少物種滅絕、生態系統需多久才能恢復、是否影響海洋的碳捕獲能力,至今仍沒有答案。在徹底釐清深海採礦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之前,不應貿然行動。

許多科技公司和汽車製造商也認同這種看法,BMW、富豪汽車(Volvo)、Google和三星都已簽署,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行列,支持暫停深海採礦。這些公司承諾不採購從海底開採的金屬,也不為深海採礦提供資金。BMW永續供應鏈管理專家貝克 Claudia Becker)表示,深海採礦可能會對生態造成「不可逆的後果」,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之前,該公司不會使用來自深海的礦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