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公園內的「清高宗敕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碑記」,基座以贔屭馱負,材質與花崗岩石碑明顯不同。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嘉義報導】位於嘉義公園內的「福康安紀功碑」,碑文是由乾隆皇帝以滿、漢兩種文字御題,與「嘉義」地名來源有關。為了妥善保護文化古物,市府昨啟動AI智慧古物監測保存系統,全方位監測古物劣化、變形、損壞等情形。
嘉義市政府表示,位於嘉義公園內的「清高宗敕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碑記」,俗稱「福康安紀功碑」,屬於國家級文化古物,由市府與雲林科技大學合作,建置AI智慧影像保存監測系統,以妥善保護這塊有二百三十年歷史的古物。
雲林科技大學智慧辨識中心主任張傳育表示,雲科大古物辨識與保存團隊,首創運用AI保護重要文化資產,成員橫跨古物辨識專家、物聯網感測專家、環境監測專家、古物破損及位移監測等專家,是個跨領域團隊。
雲科大電機工程系教授洪崇文指出,AI智慧古物監測保存系統可監測PM2.5、硫化物、氰化物等二十種以上讓古物質變的環境因子,透過監測系統即時通報、判讀,讓監測單位可及時排除危害因子,照顧文物健康。
洪崇文表示,這套系統目前已運用在嘉義縣布袋太聖宮「魍港媽祖」、雲林縣大埤北極殿「柯象木乃伊」等古物保護;嘉義公園是團隊首次在戶外進行古物監測,並兼防破壞及防盜等功能。
陽光變化、落葉落下
都會影響數據判讀
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曾永寬指出,「清高宗敕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碑記」具珍貴及稀有性,由於戶外環境會受風吹日晒雨淋、動植物及人為等因素影響,甚至陽光變化、雲朵飄過、落葉落下等,都會影響數據,團隊期望透過AI數據判讀,共同守護歷史古物。
市府表示,「福康安紀功碑」源自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台灣發生林爽文事變,隔年乾隆皇派福康安率領大軍渡海來台,敉平民變。由於林爽文圍攻諸羅城時,諸羅官兵死守城門,乾隆為「嘉」其忠「義」,賜改「諸羅」為「嘉義」。
清廷御製10座紀功碑
曾有石龜復活傳說
林爽文事變平定後,清廷御製十座紀功碑石與基座,從廈門運抵台灣,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當中九座立於台南府城,一座(漢滿文合刻)立於嘉義公園內,成為見證歷史的古文物。
根據文獻記載,清乾隆皇帝御賜的十座石碑及贔屭基座,是以花崗岩雕製,於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竣工裝船運往台灣。但是,船隻航行至安平港時,其中一隻贔屭不慎落海失蹤,因此民間有「石龜脫逃」的傳說。
清朝官員臨時在台灣以砂岩仿製一隻贔屭,置於嘉義東門附近的福康安生祠內。一九○六年嘉義發生大地震,震央在梅山,「福康安紀功碑」在震後被移到新榮路,後來再移到嘉義公園內。
在台南安平「石龜脫逃」一百二十年後,也就是日本明治四十四年(一九一一年),落海的贔屭終於被漁民撈獲上岸,因此民間有「石龜復活」的傳說,這隻贔屭目前奉祀在台南市保安宮,信徒尊稱為「白靈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