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吳淡如日前提到,她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和一些同學都不知道國父孫中山先生是誰,但是國父在台灣的痕跡,還是處處可見,如: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旁有條逸仙路;行政區有個中山區,也有名為中山堂、中山樓的古蹟;更不用說全省各縣市大概都有中山路了。而現今的百元鈔票也有國父像,可見國父在台灣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圖/中玄
文/中玄
作家吳淡如日前提到,她讀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和一些同學都不知道國父孫中山先生是誰,但是國父在台灣的痕跡,還是處處可見,如:台北市國父紀念館旁有條逸仙路;行政區有個中山區,也有名為中山堂、中山樓的古蹟;更不用說全省各縣市大概都有中山路了。而現今的百元鈔票也有國父像,可見國父在台灣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其實,在台北中山北路一段四十六號有座逸仙公園,裡面的「國父史蹟館」,曾是孫中山來台灣時居住過的旅館,也是他來台唯一留存下來的房舍。
國父來過台灣幾次?有說三次,也有說四次。差別在於其最後一次來台灣,是在一九二四年從廣州乘船北上,準備到北平與馮玉祥共謀南北統一大事,途中在台灣停留,但國父因病重並未下船,故也有人不將這次列入計算。
國父第一次來台,是一九○○年籌備惠州起義,在台灣停留了四十四天;第三次來台是在一九一八年,準備在台灣建立革命基地,卻遭日人監視,只停留一夜即離開台灣,住哪裡亦無資料可尋。
唯有第二次來台灣留下一些資料,所住過的旅館「梅屋敷」,在二戰後還留存下來。一九一三年,二次革命失敗,國父離開上海,準備轉赴廣州再謀討袁行動,但途中聽聞粵局有變,乃先轉赴台灣。此次經人安排,下榻於當時御成町日本人大和宗吉經營的「梅屋敷」。
「梅屋敷」興建於一九○○年,室內僅五十坪,但庭園約有三千多平方公尺,以栽種梅樹而命名。孫中山在此停留幾天,並為旅館主人手書「博愛」二字紀念,然後轉赴日本籌組中華革命黨。
光復後,國民政府得悉「梅屋敷」曾為中山先生下榻過的旅館,總統蔣中正於一九四八年特別指示將此地改為「國父史蹟紀念館」,並將庭園梅花保存,興建一座蘇州式江南庭園,取名「逸仙公園」。一九五四年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周年時,蔣中正還在園內涼亭上親題「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之碑文。
一九八三年,台北市因鐵路地下化工程,國父史蹟紀念館由原址向東北方遷移約五十公尺,並於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國父誕辰紀念日完工,隔年三月十二日國父逝世紀念日對外開放。
一九九八年,台北市政府將該館指定為歷史建築,二○○七年更名為「國父史蹟館」。
史蹟館今陳列國父相關文物與照片、「梅屋敷」原有的吊燈三座,還有當年國父所題「博愛」字幅;房間擺設方桌及坐墊,亦維持當年國父來台下榻時之樣貌。館前建築旁有孫中山銅像一座,亦屬傳神之作品。逸仙公園平日遊客不多,但園內黑松、梅樹、龍柏等常青植木,加上假山、流水、曲橋等造景,亦屬鬧區中寧靜之庭院,值得前往小憩、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