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日本現存國寶級文物—奈良東大寺石塔及石獅等,都是八百多年前由明州(今寧波)工匠雕造,連當今日本數所寺院石刻文物的一些石材,也是從明州運去的。」中國錢江晚報二十四日報導,日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權威專家山川均、考古學專家村上泰昭、佐藤亞聖、工藝美術史專家山口博之博士等一行八人,考察寧波市石刻文物後,得出上述結論。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員林士民認為,日本專家證明寧波南宋石刻文物,對日本傳播和影響巨大,這意味著「海上絲綢之路」考古有新的重大突破。據了解,寧波與日本文化交流,在唐宋時代最密切,南宋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年),奈良東大寺住持重源首訪明州,向棲心寺(今七塔寺)住持、維那問道求法,又在阿育王寺結識了明州建築師陳和卿、伊行末等人士。
一一八○年,重源邀請陳和卿、伊行末、陳佛壽等七位建築師到奈良建寺造佛。這七人各有專長,有的負責修復佛殿,有的負責建塔雕像,他們重鑄和修復高五十二公尺的東大寺大佛殿、高三十多公尺的南大門(建築式樣與今寧波江北區保國寺如出一轍)、高十八公尺的大銅佛,並用鄞西梅園石雕,刻了一對石獅及高十四點二公尺的十三重石塔、法華堂石燈籠等。這些文物歷經八百多年風霜,至今保存完好。
據山川均等專家考證,留在日本的宋代建築師以精湛技藝,傳承後裔達八代之久,並在關東、箱根、鐮倉地區,形成著名的「大藏派石工」(也稱「伊派石匠集團」)。
山川均說,奈良東大寺一對石獅石料為砂質岩,史載為明州工匠伊行末所雕刻,但這些石料在日本難以找到。「這次我將日本幾所寺院的石雕文物石質詳細對比,發現它們和梅園石石質一樣,可見這些石頭在八百多年前,作為碇石(壓艙石)運到日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