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中文、學國畫 法國來台15年 掌舵利氏學社 心懷寰宇 發行「人籟」激發國人思辨能力
「台灣可以成為亞洲永續發展的模範!」現任台北利氏學社主任、法籍神父魏明德來台灣十五年,一直認為台灣潛力無窮,他比很多台灣人對台灣更有信心。
天主教耶穌會為了紀念前往中國明朝傳教的利瑪竇神父,在法國巴黎創立利氏學社,致力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一九六六年,台北利氏學社成立,擴及對中國、台灣多元族群、文化的研究。魏明德是在一九九二年來台,在一九九七年接掌台北利氏學社。
今年四十七歲的魏明德(如圖),曾獲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博士,並先後擔任歐洲議會及法國南庇里牛斯省政治顧問,更到歐洲、非洲、中東等地區研究政治發展與種族衝突問題。他認為世界和平需要更高的道德力量與宗教靈修,二十八歲時決心修道。
加入耶穌會後,魏明德以對東亞文化的興趣,學習中文和山水畫。當年他在選擇服務地區時,聽人分析日本與中國後,「只有台灣擁有多元和自由」,於是他自願來台服務。
魏明德一接掌台北利氏學社,推動了諸多研究計畫及學術研討會,所參與校訂的《利氏漢法大辭典》,曾獲文建會為加強中歐雙邊文化關係而設的「中法文化獎」。
面對傳統觀念在當代的挑戰,魏明德以中文撰寫《暴力與政治》、《衝突與和解:締造台灣和平文化》等書,並常從宗教角度觀察政治問題與兩岸社會,期許台灣社會在兩岸能從「競爭文化」走向「和平文化」。
魏明德直言看到台灣文化欠缺的一面:「台灣人須有思辨的能力,進而將思想與行動結合。」為此,他於二○○四年發行「人籟論辨月刊」,探討台灣及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新移民、水資源、生態保育等,從社會、心靈等多面向切入探討,期盼引發出世人良善之心。
「快四年了,『人籟』還在,算成功了!」魏明德說,在台灣辦雜誌不容易,雖然發行量不高,但讀者多是高級知識份子、企業負責人及政治人物。最近,魏明德的團隊把知識人脈的概念落實在網路上,剛完成的「e人籟」 ,以網路電視播放同樣具有人文社會關懷的節目。
雖然從小視力不佳,右耳還有聽力障礙,魏明德說:「傳教就是一種對話」,縱然有身心疲累的時候,但只要是關懷台灣這塊土地的議題,他都會熱切回應,「我相信人與人的對話會產生創意,刺激也是一種激發。」
很多人好奇問他:「你是一個外國人,為何願意如此幫台灣?」魏明德說自己參與的是全人類都會遇到的問題,「幫助一個地區的發展,就是幫助了整個世界的發展。」想起當初來台時,曾形容當時的台灣「有些不完美,卻充滿活力和希望」,今天,他看到台灣「變成熟了些,卻比較悲觀,這是相當可惜的」,台灣有科技、言論自由等優勢,應該可以成為北歐的芬蘭、北美的加拿大般永續發展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