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由台灣去美國打職棒的有名球員,都因舊傷開過幾次刀,有時甚至因舊傷而蹲牛棚不能上場。王建民、郭泓志、曹錦輝也都不例外。他們一再的接受開刀、復健。
美國的球員比較沒這些問題,因為他們自小打球就「受限」,限制上場數、打球數,還有上場前的暖身運動、打球後的保護措施。
台灣少棒崛起時,國家還很窮困,紅葉擊敗日本少棒球隊,似乎使大家乍時有了自尊──也許是自卑中的自大;金龍少棒勇奪威廉波特少棒世界冠軍,台澎金馬皆發狂,以後又得二冠王、三冠王……。但是,紅葉少棒的球員沒有後續的榮光不說,有的還窮途潦倒。金龍少棒的變化球「魔手」陳智源,因太早投少年不該有的變化球而手受傷。
紅葉和陳智源的例子並沒有使後來的球隊負責人警惕,於是,大多數球員到成年後,就得面臨復健、開刀等等。主要是從少年開始打球、投球就沒受到限時、限球的保護,以致種下健康上一輩子的憾事。更別說:從修心養性上,去更進一步的培養。
球員的棒球生涯上,有些更受到大人(有的包括家長、球隊)簽賭,於是打詐球被起訴,終於走上不歸路,無法再在球場馳騁。
打球打到只能躲在一角落,不知如何自處,不僅是球員本身的悲哀,更是國人的損失。
如果,家長只強求自己的子弟,一時在球場發光發熱,硬是要孩子練習、練習再練習;如果教練老師只想讓球員打一時的球,勝利!勝利!勝利至上,無視於孩子成長中,體力有限、童稚未滅,他們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成長:比如學養、人際的關係,以及體魄的漸進等等,那麼,紅葉的悲劇一再重演;那麼,球員打進大聯盟後,因開刀暫停,甚至久停的事一再發生。
國人本來就多短視,多數家長只要求孩子眼前成績一百分,補習再補習,參加各種才藝班,只要求眼前的燦爛。卻種下永遠無法挽回的傷害,「近視眼」最多見,精神障礙的,身體受損的,人格上畸形的,不一而足。
打球當然希望可長可久;不止球場,其他人生的競技場,也都如此。我們這個年代,無法培養出大哲,主要是世界太紛擾,人們太短視,也許是時候了!讓自己停一下,回頭看看別人,看看自己!向前、向全世界瞻看:真正的人生之路在那裡!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