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人類屬靈生活的表現,它是精神生活的一環,也是人性需求的一部分。佛教的信仰,除了確立正信,避免迷信之外,更要從情性中信入,在情性中悟出。中國禪的第二代祖師慧可,是在「我心不安」中信入,卻在達摩要他「把心拿出來,我替你安」中悟出。第四代祖道信在「願和尚慈悲,教我解脫成佛的法門。」時信入,而在三祖僧璨開示以「誰把你捆綁了!」中悟出。可見,宗教的活動,離不開情性。禪宗尚且要從情性信入悟出,至於淨土宗就更明顯了。淨土宗的念佛法門,可以說是一種情感的信賴、淨化和提昇。淨土五經中之《大佛頂首楞嚴經念佛圓通章》闡明念佛法門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所以,每一位佛門弟子,都以該念佛法門所說: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一種情性的繫念,是宗教信仰入門的唯一途徑。學佛者必須念佛如佛在,才會感通,而後,再從覺醒和淨化自己的情感中證悟,所以說:「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當心繫念著佛,便開始跟法界十方諸佛有了感應,繼而如法修行,透過信、願、行三方面,把自己的煩惱化為菩提,把混濁紛亂的情感,化為純真的情感。以念佛的真情,融攝轉識成智和蕩相遣執二門,實現大乘博愛的菩薩人生,便能與佛相憶感應,時時刻刻得到佛的護祐,得到佛的啟發。到了臨命終時,更得往生極樂淨土法界。故經上說:
「今於此界(這世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人的一生,在生命的終極關懷情感上,必須有個出路,有了高級宗教信仰,就能孕育清醒的感情,並與十方諸佛相感應。在你失意時,你得到安慰和鼓勵。在不安時,得到護祐。在你困厄時,得到新希望。
生活上陷於絕望是情感的問題,而不是理智的問題。當人們缺乏醒覺的情感時,頓覺人生缺乏希望,沒有意義,徬徨而不安穩,這才是造成絕望的真正原因。我在《快樂如何追求》書中〈禪與快樂生活〉一章曾討論道:
「絕望是生活之中最不快樂的事。人如果對自己的一生看不出希望,就振作不起來,心靈上就會痛苦不堪。反之,如果對自己的有限生命,看出新的希望來,就能活絡愉快起來。有一次,我去探望罹患絕症的病人,他非常頹喪。他的臉上滿是憂鬱和消沉的無奈。顯然他面臨著絕望,而且正被絕望折磨著。我知道他曾經拜過佛,聞過佛法,於是我對他說:『先生!你看不出希望來嗎?』
他那灰暗凝滯的眼神,無助的望著我說,『病不會好,還有什麼希望可言?我得的是絕症,你知道嗎?』他細長的嘆了一口氣,然後,病房歸於寂靜。稍停,我握著他的手說:
『我知道你得的是癌症,可能不久就要離開人間。這是事實。不過,你真的看不出新的希望嗎?過去,你在生活上,一定也有過失敗與困局,你是怎麼處理它的?你是老想著失敗,任從失敗蹂躪你?抑或看出新希望,再起爐灶,轉敗為勝呢?不久你就要離開人間了,難道你看不出來下一步的希望是什麼?』這時,我從口袋裡拿出一串佛珠。塞進他的手裡,讓他緊緊的握著,並念《佛說阿彌陀經》的一段經文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他聽完這段經文,凝神望著我,緊緊握住我的手,並點頭示意。他的眼睛噙著淚水,卻又泛出希望之光。從此,他每天念佛,生活在平靜而又憧憬著佛國的新希望裡。他從嚴重的不快樂中解脫出來,看到了極樂國土的誕生。」
宗教的信仰,如果用理智去分析,必然導致迷罔與困頓,因為宗教的情操解體了。人不是只有生活在理智裡頭,更重要的是情感。事實上,理智的產生,遠在情感之後。它是從情感中分離出來的,如果你不把理智引回到情感,讓兩者得以統整,就注定過疏離的生活。而高級宗教,正是提供你一個「覺而有情」的信仰,它孕育著一個渾厚的信心,不斷的悟出光明,看出希望,福慧增長。
思想的心不是信仰的虔誠之心,也不是純真的心;智能更不是生命之道,離開情感才違背了道。所以唐朝的南泉禪師說:「心不是佛,智不是道。」
在不用心思,不取智辯之下,以單純的信仰,讓自己在醒覺的情感中實現生活,看出生命的希望,這就是佛法的本質。在覺而有情中,人類真正流露著情愛之美,倫理之情,國家之愛和宗教的最高情操。而宗教的情操,正是我們生命的光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