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子
前陣子在任職單位發起募捐活動,以往這類型的募捐都是統一金額,無論職位高低,大家都捐一樣的錢。可是,這次的募款單位並沒有給定一個金額,完全看大家的心意,結果,難免就有人會在金額上斤斤計較,覺得輸人不輸陣。
其實,有人捐一百,有人捐五百,甚至有人捐到一千元以上,都一樣是做好事。但有些人就會有比較心態,甚至出現酸言酸語,例如:誰賺那麼多為什麼只捐一點點、誰從來都沒參與這樣的活動很沒愛心之類的耳語。只不過了解他們的人都知道,這些同事的房貸、車貸與家庭的負擔相當大,每個月所餘的錢很有限,所以才會如此樽節。
行善從來都不需要比較,無論誰發願多誰發願少,那都要看個人的能力與意願。能夠伸出援手當然很好,若沒辦法出錢出力,在心裡給予祝福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要無限上綱,對大家來說反而成了一種負擔,行善本來就應該要量力而為,並非打腫臉充胖子,捐了很多錢,內心卻沒有任何喜悅。
做好事,本來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更重要的是量力而為,絕對不要有比較心態,旁人也不要有批評鼓動的言語。畢竟,做好事最重要的是那一分心意,心態正向,無論捐多捐少、做多做少,都是一種美意。倘若落於窠臼,落於比較,甚至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豈不是讓好事變壞事,失去了行善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