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哪裡來】 拒當井底之蛙 科學思惟的真正價值

文/黃詠翔.圖/pngtree |2021.11.10
1039觀看次
字級
科學哪裡來 拒當井底之蛙 科學思惟的真正價值 圖/pngtree

文/黃詠翔

統計革命後,科學總算能回答哲學出的考題:「邏輯上,科學方法雖能獲得新知,但怎樣確定推論出來的假設為真呢?」科學的確無法給予世人非真即假的答案,只能告訴大家,科學新知在機率上有很高的正確率。也因如此,每當獲得一個證據證實,科學理論的正確率就能有所提升,科學探索正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進步過程;反之,每當發現一個證據反駁,科學理論則可以藉機加以修正,科學探索更是一個去蕪存菁的修繕過程,讓科學理論慢慢逼近真理。

因為了解到科學新知日新月異,沒有真的無堅不摧的知識;因此,我們面對外在世界的知識要保持著「好奇心」與「理性的質疑態度」。早期人們還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直到哥白尼、伽利略與克卜勒等科學家的好奇心,才翻轉我們對於宇宙如何運作的理解:「地球繞著太陽轉」。

然而,好奇心如果走火入魔,則會變成「為反對而反對」的偏執心態,常常有人懷疑演化論、質疑氣候變遷、甚至反對施打疫苗,這些在科學上都是可以反駁的,但請提出相對的科學證據,才是正確的、理性的質疑態度。

心懷謙卑 探索新知



再者,隨著同學們學習愈來愈多的知識,請同學們務必保持一顆「謙卑」的心。真正的科學家是謙遜的,因為他們知道無論看似再堅實的知識都有可能被修正。大家都知道井底之蛙,但聽過全部的內容嗎?

有天在井底生活的小蛙無意間發現「井之天空」奇景,便告訴其他同伴,內心卻也開始膨脹、自滿,以為自己了解了全世界,直到其他小蛙爬上井口發現了新世界,紛紛離開井口,只剩下小蛙還在井底欣賞著自己發現的奇景。當小蛙發現身旁已無其他同伴可讓他炫耀,只好爬上井口,這才發現世界是多麼廣大遼闊,曾經自認的井之天空奇景,只是滄海一粟罷了。

同樣道理,當我們隨年紀增長、學習經驗的累積,自我心智便會形塑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或意識形態),請記得我們的知識體系並非絕對正確,正如近期著有科普鉅作《重新思考(Think again)》心理學家亞當.葛蘭特(Adam Grant)所說:「自我的知識體系是拿來檢驗的,而非拿來捍衛的!」與大家共勉之。

(全系列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