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第一女頭手」江賜美領軍的「真快樂掌中劇團」,至今已傳承至第三代,無論是兒子柯加財,還是孫子柯世宏、柯世華,都以發揚傳統古典掌中戲為己任,而在展現傳統布袋戲美學的同時,第三代柯世宏更發揮創意,融入影像、現代劇場、南管戲曲,甚至西方偶戲的元素,讓古典掌中戲增添多元風貌,令觀眾耳目一新。
十六歲入行的江賜美,是台灣布袋戲女演師中的第一把交椅,從事掌中戲藝術逾半世紀,民國四十年創辦「賜美樓掌中劇團」,六十年移師台北時,改名為「真快樂掌中劇團」。有別於以男性當家的布袋戲團,江賜美不走陽剛打殺的武戲路線,而在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的三小文戲中開拓自己的風格,深受民眾喜愛,其中「乾隆遊西湖」、「日落西山」等都是她的招牌戲碼。
柯加財表示,「真快樂」近年重新將江賜美一系列的台灣傳奇鄉土系列,如「台灣諸羅山布袋嘴奇談—跛腳孝子與蔡牽」、「南投民間故事:十八巨簍」等劇碼,改編成一至二小時的戲劇,即是希望省去拖踏的情節,讓演出更濃縮精彩,以貼近現代觀眾。
若說第二代的柯加財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第三代的柯世宏則為「真快樂」注入新生代的創意泉源,如去年年度大戲「陳三五娘」融合南管戲曲、影像科技;親子布袋戲「快樂周處除三害」還將戲偶偶頭,從木頭改為立體紙雕,讓造型更加卡通、有趣,吸引小朋友的目光。
在台灣藝術大學就讀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的柯世宏,擅長藉影像幫布袋戲說故事。他表示,「陳三五娘」一開場,即是用影像呈現夜空中一輪明月在厚雲中浮現,鏡頭再慢慢拉出街景畫面,緊接著布袋戲偶隨即登場演出。
短短的影像使用,一下子就將劇情的時空、氛圍交代清楚,戲偶時而現場演出,時而切換到影像中的手法,更強化觀眾視覺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