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趣的方式,潛移默化想要傳承的價值觀,會比說教來得有趣很多。圖/123RF
文/蘇韻玲
十月底, Facebook創辦人馬克‧祖克伯在年度大會上,正式宣布把公司名稱從「Facebook」改為「Meta」,藉此表示未來公司經營將進入下一個新的應用階段。這個消息,在媒體的大肆宣傳下,連張阿弟都提起這件事。
從電影看真實世界
張阿弟問我Facebook為什麼要改名,以及什麼是Metaverse(中文譯為「元宇宙」)。我跟他解釋,Metaverse是一種對未來的想像,利用程式創建一個虛擬世界,然後再利用一些裝置,像是VR、體感裝置,讓進入這個虛擬世界的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簡單來說,就是像電影《一級玩家》的劇情一樣。遊戲開發商創建了虛疑世界「綠洲」,在綠洲裡有獨立的空間、貨幣交易方式、人際溝通方式,基本上是一個完全獨立的世界。而Facebook就是認為未來世界就是會朝這個方向發展,所以才改名為Meta。
帶領孩子想像未來
我希望利用這個話題,引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及邏輯思考能力,所以回頭問了張阿妹跟張阿弟,「你們覺得,如果要創建像《一級玩家》中的綠洲,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的人呢?」兩個孩子七嘴八舌地說「需要繪製這個世界的人」、「設計武器的人」、「製造VR眼鏡的人」等等。
我再問,「那如果讓你們選,會覺得哪一項工作比較好玩啊?又需要有什麼能力呢?」就這樣,我們一路聊下去,張阿妹跳tone地說想當劇中人物的配音員,所以要去學配音;張阿弟說想成為建構遊戲的程式設計師,所以要學寫程式。
用電影傳承價值觀
在這樣的聊天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對未來工作的想像,從原先只看到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層面,擴大到想像世界中,這也是和孩子們一起聊電影最大的好處之一。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用有趣的方式,潛移默化想要傳承的價值觀,會比說教來得有趣很多。
例如,如果希望孩子未來成為一個溫暖、和家人關係親近的人,我會和他們一起看《可可夜總會》、《腦筋急轉彎》等和家庭題材有關的電影;而如果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走在時代前線的科技人,就可以和他們一起看《鋼鐵人》、《一級玩家》、《MIB星際戰警》等類型的科幻電影。
和孩子聊電影
和孩子聊電影,可以從他們最有反應的情節開始,然後再由此延伸討論。
例如,某天和孩子一起看《海綿寶寶》電影版時,有一個情節是海綿寶寶被蟹老闆開除,到酒吧裡吃冰淇淋吃到頭昏眼花、不支倒地。張阿弟看到這個情節覺得很無厘頭,笑到東倒西歪。
我於是先跟他解釋,這是在影射成人遇到不如意時到酒吧買醉的情況;事後再進一步說明,遇到不如意時,可以先放鬆心情,暫時逃避,但最後還是要像海綿寶寶一樣,解決蟹老闆的問題。
好電影?壞電影?
雖然有專家認為《海綿寶寶》不適合小孩看,可能對他們的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但我看了幾次之後,倒認為不至於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只要家長陪著看,提醒孩子不要學習當中不合宜的行為,其實《海綿寶寶》是不失幽默也很有想像力的卡通。
就我自身觀察,比較不適合孩子看的影片,應該是會造成他們較長時間負面情緒的影片。以張家姐弟來說,大概就是那些會讓他們害怕得睡不著覺,比較血腥、暴力、恐怖的劇情。
然而,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影響也就不同。所以還是有賴爸媽用心觀察,避開不適合的題材,而非單以專家之言或是電影分級,做為影片篩選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