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 】全球追求半導體製造在地化,牽動產業生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昨提出示警,指出中國大陸因應美中貿易衝突,在人才、稅賦、資金及內需「四管齊下」,大力支持本土業者,未來兩岸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競合與消長將同時發生,他呼籲政府擬訂具體長遠的水、電、土地、環境政策,守護關鍵產業。
劉德音昨以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身分,主持TSIA年會致詞,提出台灣半導體產業未來面臨的挑戰,同時向政府提出建言。他呼籲,產官學界在育才、留才、智財權的保護等產業政策上,提出更有建設性的措施;政府也要擬訂具體長遠的水、電、土地、環境政策,護住台灣最關鍵的半導體產業。
劉德音說,台灣半導體產業目前雖仍具優勢,尤其新冠疫情於二○一九年底在世界各地延燒迄今快二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受到很大衝擊,但台灣半導體產業在產業鏈中仍締造製造第一、封測第一、IC設計第二的佳績。台灣半導體產業去年產值突破三兆元,預估今年產值將突破四兆元,年增百分之二十四點七。
不過,他強調,美國與中國的貿易衝突持續存在,對所有行業都帶來更嚴峻的挑戰,包括半導體產業。美中貿易磨擦後,中國政府其國內半導體產業的推動從未停歇,在人才、稅賦、資金及內需市場上,仍大力支持本土業者。
前天,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出席玉山科技協會二十周年晚宴時,談到各國補助半導體製造在地化。張忠謀表示,過去的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為世界帶來發達成長,但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平的,有人說台灣、南韓不安全了,需要有一些(半導體製造)產能在美國;不過,無論是建立一些產能或就近擁有,這對全世界、亞洲半導體廠都會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