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豹
到了睡前簽聯絡簿的時間,剛上小學的小女兒畏畏縮縮地開口:「我好像忘在課後班了……」
「沒關係,你明天早上去找老師問問看。」
「可是老師很凶,我不敢去……」
「老師有對你凶過嗎?」
「沒有,但他對別的小朋友很凶……」
「那應該是因為他們不守規矩,你又沒有做錯事,老師不會凶你!」
「我還是不敢……」
「不然請姐姐陪你去?」
「不然請班上老師陪你去?」
「不然我寫張紙條給你帶去?」
接下來的一小時就像鬼打牆,不論我的提議是什麼,她只是一個勁地哭著說不敢,失去耐性的我最終對著她怒吼:「我沒有你這種膽小的小孩!自己想辦法解決!」
她背過身把臉埋進枕頭裡,啜泣聲和現場氣氛一樣悶,小小的肩膀仍倔強地抽動著,彷彿無聲的抗議。我問自己,是不是忘了當個孩子是什麼感覺?
曾經我也害怕很多事,怕黑怕鬼怕上台怕比賽。有些經過努力得以逐漸克服,有些隨著時間過去逕自不藥而癒,但也有些始終未能如願擺脫,就這麼一路跟隨著我直到現在。但無論如何,我仍是我,即便帶著這些恐懼前行,也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
回首成長之路,我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苦心,卻也仍記得那分不被體諒的寂寞,就像惠施和莊子著名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樣地,我不是女兒,又怎能確切感受到她此刻的擔心與害怕呢?
孩子有不同的天性和特質,成長有自己的緣分和進程,揠苗不能助長,強摘的瓜不甜。但即使不能感同身受,卻可以用心同理,大器也許晚成,水到自然渠成,孩子需要的,只是無條件的愛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