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是一種窄帶,用作衣物的裝飾。有一種←的織法與後世緙絲採用的有些相似,但它的穿繞方式卻十分特殊。這種←帶的幅寬為五‧六至五‧八厘米,僅用作衣袍領緣的裝飾。有人認為這種←帶上的花是繡上去的。通過實驗,在織機上可以用梭子織造出相同的花紋與組織,同時邊織邊繡也可以有相似的效果。
這類←帶的花紋色彩豐富,構圖複雜,最具代表性的是六邊形紋、龍鳳紋和田獵紋。田獵紋←是寫實紋樣,由上下兩行四個菱形組成。上行兩個菱形的構圖相互聯繫,是一名貴族乘坐在車上張弩放箭,追射獵物,奔鹿在車前倉皇而逃,其後一隻野獸已中箭倒地。下行兩個菱形則是武士搏豹、搏虎。上下畫面相互呼應,氣氛熱烈、生動。該紋樣長十七.五釐米、高六.八釐米,在如此狹小的空間中描繪出廣闊的場面,高超的技巧於此可見一斑。
針織技術是東周時期(前七七○~前二五六年)出現的。針織品是把紗線彎曲成線圈串套而成的織物或成品,其組織結構有的十分複雜,往往在現代的針織機上無法完成,而手工卻可以做得很好。戰國時期的針織品有過兩次重要的發現,第一次是一九五四年在長沙四○六號墓中,第二次是一九八二年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它們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針織品,這兩處發現,把針織技術的應用上推到西元前三世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