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台灣語」一向給人鄉土的、草根味濃厚的印象,在談天說地或是酒酣耳熱時,席間如果迸出幾句台語,氣氛馬上親切、熱絡起來,再間雜一、兩句俗俚語,彼此的距離彷彿拉得更近了。然而被冠上「鄉土語言」的台灣語,其實可遠溯至佛經漢譯的年代,在語法的應用上,它可文可武,宜古宜今,它有許多豐富的內涵,與多面的樣貌可待細細品味,「白話字」和「文讀音」之間,還擁有許美麗的牽連,本欄隔周五刊出,邀請您「同齊來說話」,一起和這「美麗的言語」相見。
真正領略台語的魅力,是在學習漢語、 以豐富的音韻、聲調,用「文讀音」抑、揚、頓、挫的唱著一首又一首的古詩之後。這個原本只是用來跟人溝通的日常語言,忽然變得典雅優美起來酖酖原來,台語是「這呢啊水」啊!熟識台語的人,應該也可以在很多俚語、俗話、或長輩的對談中找到相同的感覺,找到它典雅樸拙、生動又親切的味道。
一次在南台灣的海邊,撿到一顆巴掌大、扁平型的石頭,周身非常圓潤,那個圓,恍若天成,又像是被細細雕琢過一樣,拿在手上反覆把玩,心中忽然感慨萬千:要迎送幾個日昇日落、潮來潮往;得歷經多少風霜歲月,雨打日曬,才能堅定如是。到底,要有多大的能耐,才能盡去銳角、卸下風霜,以圓滿姿態示人?在夜晚的燈光下,我拿起毛筆,在這顆勇敢的石頭上寫著:不時風那〈ㄋㄚ〉吹雨那〈ㄋㄚ〉渥日頭 舺阮曝海湧啊!遐呢無情直直舺阮推〈sak〉外表圓圓內心鹹 酸 苦 澀
這樣的心事,用台語寫來特別順手,也因為台語的聲調豐富,只要再押上韻尾,讀起來也頗生動迷人,少了一種咬文嚼字的隔閡,覺得暢快多了。
小時候祖父只要是要訓話了、要講古了、要宣布大事了,就會說「我同〈ㄉㄤ〉 說〈ㄙㄨㄟ〉話」。所以,「說話」可是一件大事,不過,祖父要「ㄙㄨㄟ話」通常是講古、說趣事居多,所以我們最喜歡跟祖父「說話」了。
台語,有許多美麗的詞句,句句都有細膩的心情和深意,用台語和人「濟接」,既深刻又深入,就像這顆圓圓的石頭,外表縱然平實,其實已經過千錘百鍊,要靠近、了解它,才知道它有厚實豐富的內在,台語文也是。
因為喜歡這個美麗的語言,也喜歡跟人分享重新發現的喜悅,因此,想欲邀請您「同〈ㄉㄤ〉齊〈ㄗㄝ〉來說〈ㄙㄨ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