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瑜
在這裡,沒有整齊劃一的動作,也沒有硬要舉腳到那裡的高度,有的是,在想像力與創造力中,每個孩子尋找到、也綻放出自己的姿態。
這是雲門舞集的「生活律動班──幼兒課程」。享譽國內外的雲門舞集,自一九九八年成立舞蹈教室推動「生活律動」課程以來,已有二千多位小朋友接受幼兒律動課程,體驗不一樣的舞蹈與生活樂趣。
完整上過兩年課程的數十位第一屆學員,近期舉行了結業呈現。當天小朋友們的「演出」,很明顯的和坊間一般舞蹈社的成果展不一樣。不是濃妝艷抹、刻意裝扮後的舞蹈表演,而是身穿綠色練舞衣的孩子們,一個個自在的盤腿而坐,從打坐開始,然後隨著音樂的變化、隨著老師的話語,以心靈去感受,以肢體去擺動:孩子們化成了風中飄飛的雲,頭可以是雲,肩膀可以是雲,小小屁股也可以是一朵俏皮的雲;當雲落成了雨,孩子們在鈴鼓聲中忽而是小雨、忽而是大雨;彩虹出現了,孩子們互相「接觸」,以身體變化出大大小小的彩虹;最後,成為跟著風去旅行的種子,成為種子發芽、長成的大樹,成為林中綻放的花朵。
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說,這是他「這輩子看過最好看的一支舞」,在這群孩子身上,他看到了六、七歲大的孩子們「可以安靜而活潑,自在中又有一種專注力,而這專注,絕不是勉強。」
「生活律動」源自於林懷民多年的夢想,從二十多年前雲門創立之初,就不只是要做個表演團體,而是希望能透過舞蹈,讓人們在這過程中認識自己的身體與情緒,也釋放自己的情緒,舒緩自己與自己,以及與別人的相處。
舞蹈因此不只是一種美的藝術,而可以成為了解自己的管道,和生活中的能量。雲門舞集在九○年代邀集了音樂、舞蹈、幼教、心理等相關領域的專家,經過兩年多的討論、設計教材、培訓師資、試教等嚴謹過程後,方推出了「生活律動」課程。
雲門舞蹈教室近年來已先後在台北市的南京東路、信義路,和台北縣的新店開館,今年下半年還將陸續在木柵、內湖、新竹等地區開辦。除了幼兒課程、兒童課程,也有專為成人設計的律動課程。
第一屆學員的家長中,就有年輕的爸爸表示,看到女兒在雲門的快樂成長,他也對成人律動班感到「心癢癢的」,他說,其實大人自己的身體也很僵硬,不懂得「釋放」自己。還有一位家住基隆,每堂課風雨無阻帶兩個孩子到台北上課的媽媽說,她在基隆也找過一般舞蹈班,但發現到上課就是帶動唱,教孩子「表演」而已,直到雲門「生活律動──幼兒課程」出現,她終於找到自己真正想給孩子的。
雲門除了在台北地區開課,自去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後,舞蹈教室也特別培訓中部地區的師資,安排到地震受創區南投埔里的幼稚園、社區,為孩子們上幼兒課程。這項定名為「希望工程」的計畫,預計持續五年,希望藉「生活律動」協助受震災撼動的孩子們釋放出肢體和心靈內的積壓,重新獲得生活中的能量與快樂。進行約半年以來,當地幼稚園師長表示,這課程已成為「孩子們每星期最期待的一堂課」。
就像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的識別標誌:由小蝌蚪蛻去尾巴後,快樂成長的小青蛙,這代表林懷民和舞蹈教室老師們的願景「每個人在每一階段都有一段尾巴必須消失,才能成長。看那小蝌蚪努力的游,尾巴消失,離開水池,在更寬廣的世界自信的跳躍。」不論在台灣那個地方,雲門「生活律動班」願意協助孩子們快樂優游、蛻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