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網紅】 安旭 山村小木匠 簡單真實打動人心

文/記者劉智強、吳思 |2021.10.17
1724觀看次
字級
安旭在製作磨牙棒。圖/安旭提供
安旭(左)的影片由妻子王雙玉拍攝。圖/安旭提供
安旭展示他用木頭做的足球。圖/安旭提供

文/記者劉智強、吳思

「山村小木匠」安旭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紅了。僅兩年時間,這個貴州山村「九五後」男孩就有了近九百萬名粉絲。在網友眼裡,他有一雙「魔幻」的手——幾塊不起眼的木頭,經過他的巧手,搖身一變成了金箍棒、高跟鞋、嫦娥五號模型……

安旭家住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永安鎮龍山村。過去,他曾輾轉浙江、上海等地,做過修車工、洗車工,還在奶茶店當過店員。但這些都不是他感興趣的工作。直到後來,他接觸到木匠活,並愛上這門手藝。

期望網友感受親情

打開抖音搜索「山村小木匠」,便能看到安旭在木藝方面天馬行空的創意。許多遊戲裡的道具,被他搬進現實,製作得惟妙惟肖。

安旭的影片通常在家中木房子裡拍攝,出鏡的也都是他的家人或親戚。影片展示整個木匠活的過程,簡簡單單,卻能以真實打動人心。

影片裡,他的父母經常出鏡。「我瀏覽量最高的一段視頻,是用木頭給媽媽做一個手鐲。媽媽大半輩子都沒有買過首飾,想讓她高興一下。」安旭說,他希望看到影片的網友們,能感受到親情的可貴。

二○一九年初,在母親的建議下,安旭開始跟著一位名叫黃冬的師傅學習家裝,比如製作吊頂、櫃子、床……僅僅三個多月,安旭便熟練掌握了別人幾年才能掌握的全套製作方法。

安旭對木匠的最初印象,來源於他已經過世的爺爺。爺爺是個木匠,現在安旭居住的這棟木質老房子,就有一部分是爺爺自己蓋起來的。這兩年,安旭也在不停地學習,木工書翻了一遍又一遍,有不會做的榫卯結構,他會去網上找教學視頻,一點點摸索。

對木匠活近乎痴迷

在安旭家裡,最顯眼、最常見的就是木材、木工工具和他製作的木質手工藝品,加上空氣中瀰漫著陣陣木頭的香氣,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木匠生活和濃烈的傳統文化氣息。

在安旭妻子王雙玉眼裡,安旭對木匠活近乎痴迷,且追求完美,有時候能一天一夜不睡覺地雕磨木料。除了外出,安旭幾乎每天都會在自家院子裡做木匠活。他彎著腰,手持刨子一下一下地在木板上快速推動。不一會兒,額頭上的汗珠滴了下來。打磨木板發出的嚓嚓聲,如同音樂會的前奏緊抓人心,總讓人對整個作品心生期待。

拿到一塊木料,要先刨光,再粗磨,然後細磨;溼木料容易變形,比如做劍就不能用溼木料;做一個東西,腦子裡要出現一張圖紙,用什麼樣的榫卯結構……聊到木匠活,安旭有說不完的話。

如今,安旭主要負責做木匠活,選題的策畫則是群策群力。安旭提出創意,全家人會坐在一起商量,各自提出意見想法,可行的創意就繼續細化視頻腳本和拍攝方案。

安旭粗略算了一下,入駐短視頻平台以來,兩年時間他賺了人民幣四十多萬元,其中有廣告收入,也有木質工藝品賣出獲得的收入。

兩年間,安旭製作了一百多件作品。他說:「李子柒是我的偶像,因為她能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並傳承中華文化。」

安旭曾製作一個墨斗發到抖音,卻少有網友知道墨斗是什麼。「木工是一門傳統而古老的行業,木匠的鼻祖、春秋時期的魯班,發明了墨斗。」

安旭說,自己現在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傳承木匠技藝。

他試圖尋找作品與傳統文化元素之間的關聯,並將豐富的木工手法與木匠文化元素,烙印在作品中。前段時間他製作的八層文峰塔模型,正是鳳岡縣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地標建築。

從安旭家的院子向外望去,翠綠色的山構成一條波浪線,連接著天空中的雲彩。午後,陽光灑進院子,一派田園風光,如同「世外桃源」。

安旭對從小生活的這片土地充滿依戀。在他看來,做著自己喜歡的木匠活,同時賺一些錢,還能有家人陪伴左右,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