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煒智
今年金馬終身成就獎得主之一是資深攝影師林贊庭。消息傳來時,我停下手中的工作,把大師好多重要作品的美麗畫面,靜靜地回想了一下,那種滿足的感覺,筆墨很難形容。
第一批正規訓練人員
台灣電影圈有一群國寶級的攝影大師,從一九五○年代初期入行,在一九六○年代中期逐漸受到重視,繼而雄霸影壇。他們出身自中影的前身「農教」影業,每天除了打掃環境之外,更接受攝影、燈光、沖洗、錄音等課程訓練,不僅是戰後台灣第一批接受較正規訓練的技術人員,日後也成為台灣電影的拍攝主力。
這些「練習生」除了在農教、中影的影片裡擔任助理工作,也逐漸得到在外攝製電影的機會。台語片的高產量給了他們最好的磨練,待及中影開始嘗試彩色闊銀幕電影,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就成為業界的佼佼者。
其中像是賴成英,後來多與李行導演合作;洪慶雲多與潘壘導演合作,固定在台灣為香港邵氏服務;林文錦成為戰爭片的爆破場面專家,也多與丁善璽導演合作。再有,就是長期與白景瑞導演合作的林贊庭。
林贊庭是其中最早加入農教的。國府播遷來台,農教落腳台中;當時台中一中校長將他推薦給農教創辦人、黨國大老陳果夫,因為他能說國語、台語、日語,遂在公司內扮演重要的溝通角色,進而促成更多的台中一中以及中部院校優秀畢業生加入農教。
攝影特色關鍵的光
來到一九六○年代後期,林贊庭在攝影工作上已經擁有十餘年的經驗。他不但獲派參加超級巨片如《還我河山》的拍攝,也跟留學義大利的白景瑞導演展開為期近二十年的密切合作。
白景瑞的電影,總給觀眾一種亮麗多彩、繽紛飛騰的華麗視覺美感,林贊庭的攝影居功厥偉。《寂寞的十七歲》片中,以彩色闊銀幕的電影視覺刻畫少女徬徨迷亂的內心世界,已經讓整個影壇眼睛為之一亮,白景瑞拍攝瓊瑤小說既寫實又浪漫的故事,在他鏡下更多添了精緻如夢的剔透質感,無論是《一簾幽夢》、《秋歌》,還是《第六個夢》;白景瑞收斂耀眼鋒芒,拍攝內斂深刻的《再見阿郎》、《皇天后土》,也是由他擔任攝影指導。俏麗多姿的《楓葉情》、野心之作《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皆由他擔任攝影指導。
林贊庭的攝影特色,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光。是色彩。是豐富飽滿。在這樣絢爛的基底上,進行各種因應導演要求、因應情節起伏、人物心境變化的色澤、層次轉換。最精采的一次,無疑是《家在台北》的大膽實驗。
他們利用彩色闊銀幕的敘事幅寬,運用分割銀幕來達成多線敘事、同步進行的視覺效果,又因為需要趕上預先排定的上映日期,無法按照日本沖印公司的工作期程,全部自行摸索、自行設計;完成的特效,銀幕上有多達二十餘個分割畫面,著實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