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志超
孟子言「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一也。從事教職逾三十年,一路走來,總希望能在教學過程中遇見驚喜,甚至能挖到「寶」,享受教學相長的快樂。
最常見的是,學生聽懂上課的內容,吸收到知識的精髓,同時反映在考試的分數上,這是給教師最立即的驚喜。或者因應各項競賽,諸如作文、演講、朗讀比賽,挑選最適合的學生參加,並在過程中加以輔導,印證自己的慧眼。發現可造之才,其樂如同挖到了「寶」。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學生提出教書多年從未曾留意的問題,當下非但不會因為被問倒而感到羞愧、難堪,反而更能激發我找尋答案的求知欲及企圖心;藉由網站查尋資料或請教同科老師,除了解開學生的疑惑,也讓自己的學識更加充實。《禮記‧學記》云:「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通過教授、學習,師生教學相長,尋到知識之「寶」,更是無可言喻的快樂。
《莊子》有一則關於顏回「坐忘」的故事。顏回說:「我坐忘了。」孔子驚問:「坐忘是什麼意思?」顏回解釋:「不但忘了外物的存在,連自身的存在也暫時忘了。捨棄形體,關閉耳目,擺脫身軀和知識的束縛,與自然之道渾然相通,這就是坐忘。」孔子聽了之後,感謝顏回教導他什麼是「坐忘」,相信夫子當下的心情定然是獲得新知的喜悅。
「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識是取不盡的寶藏。」每個人都喜歡尋「寶」,只是「寶」的定義各有不同。有人喜愛的是具體的「寶」,沉迷於口目耳鼻物質上短暫的快樂;教師追求的則是知識裡無形的「寶」,充分享受精神上恆久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