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長滿棘刺的刺蝟,並不能完美保護自己。圖/網路
文/派翠西亞
全身是刺的動物都不好惹,但即便有刺動物大多數時間,可以在野外所向無敵橫著走,但運氣不好遇到剋星時,卻免不了吃癟受傷,甚至一不小心就送了命。
像豪豬這種一生氣就會豎起全身尖刺的動物,就算在非洲莽原遇到花豹、獅子獵殺,一番打鬥的結果,最後往往是豪豬順利逃走,而花豹、獅子則滿身是刺,只能留在原地猛喘氣、舔傷口。
可是一旦豪豬遇上剋星食魚貂(身長不及75公分,屬於鼬科漁貂屬,又名漁貂),輕易就會被其用爪子掀翻在地,而且立刻被食魚貂的利爪劃開肚皮,空有一身刺也束手無策。
刺蝟防禦更勝豪豬
相同的,全身披滿尖刺的刺蝟,在防禦能力上,更勝過豪豬──雖然豪豬體型大上許多,尖刺也比刺蝟的刺長很多,但豪豬的刺只分布在背部和尾部,很難防禦來自頭部及腹部的攻擊。
而且豪豬的刺不論是刺中對手,或是與對手周旋打鬥,都會不斷掉落、愈來愈稀疏。換言之,只要打鬥的時間拖長,豪豬身體上的刺,就會愈來愈少;相對的,暴露在外的無刺部位,也會愈來愈多,很容易被對手找到破綻,一擊必殺。
全身棘刺不會脫落
但是,刺蝟的刺就不同了,刺蝟的整個背面全部都有棘刺,一旦遇到危險,就會全身蜷成一顆「刺球」,讓獵食者無法下口。此外,刺蝟的刺是不會脫落的(即使刺蝟死掉,刺也會牢牢地固定在皮膚上),甚至很多動物影片曾拍到,刺蝟常刺到水果後直接叉回家,因此一旦和對手對壘,刺蝟往往能給對手造成持續性的傷害。
其實,從生物學上「天敵」的定義,刺蝟沒有絕對的天敵,因為沒有一種動物是主要以刺蝟為食的。不過,屬於哺乳動物的刺蝟,仍有不少害怕的動物。
由於刺蝟無法像其他哺乳動物般調節自己的體溫,地處寒溫帶的刺蝟,到了冬天便會強制進入冬眠,讓體溫降到6℃,這個體溫,也是所有哺乳動物冬眠期最低的溫度。
生物界無完美防禦
冬眠時,刺蝟通常會選擇蜷縮在隱蔽的地方,比如較大的柴草堆中、厚厚的落葉底層等,所有不太容易被食肉動物發現,因此冬季時,刺蝟很少會遇到害怕的動物。但是,在其他季節就不同了,刺蝟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因此,牠最害怕同樣是晝伏夜出的獵捕型動物,其中至少包括貓頭鷹、狐狸、黃鼬、貛等幾種。
由此也可見,在自然界中,沒有絕對完美的「防禦」,再怎麼天生自帶武器,也做不到360°無死角的防護。不過在此還是要提醒一下,由於刺蝟是外來種,台灣雖未把刺蝟列為保育動物(中國大陸列為2級保護動物,不能隨意捕殺),但飼主仍不宜任意棄置野放。
剋星殺招
貛 翻轉刺球攻口鼻
貛是令刺蝟聞風喪膽的剋星。貛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時速30公里,怎麼跑都比刺蝟快上許多,一旦追上了,貛就會觀察好機會,突然攻擊刺蝟比較薄弱的腹部。就算刺蝟縮成了球,因為口鼻無法藏在刺中(必須呼吸),貛通常會先圍繞著刺蝟轉圈進行觀察,找到小刺蝟的防禦盲區,再從側面切入,用鼻子將刺蝟頂翻過身,一旦刺蝟被翻過身子,貛就有機會下狠手了。
黃鼬 噴臭氣熏昏
俗稱為黃鼠狼,同樣是晝伏夜出的動物,主要獵物是鼠類,但看到刺蝟時同樣不會放過──雖然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黃鼠狼最愛吃雞,但其實,老鼠、刺蝟才是牠們的最愛。
黃鼠狼有非常長且尖利的爪子,此外,牠們還有一個「武器」,那就是臭腺。當遇到刺蝟時,刺蝟會本能地蜷縮起來,此時,黃鼠狼就會對著刺蝟釋放「臭氣」。
由於黃鼠狼臭氣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氫,這是一種巨臭而且有一定毒性的物質,因此刺蝟很快就會被臭味熏暈,刺蝟的蜷縮狀態也會逐漸解除,成為了黃鼠狼的食物了。
狐狸 尿攻法刺激
狐狸與黃鼠狼一樣是晝伏夜出的動物。狐狸最常捕食老鼠、昆蟲和野兔,但同樣的,遇到刺蝟時,牠們也不會放過。
狐狸沒有貓頭鷹的利爪和黃鼬的臭腺,所以捕殺刺蝟的招數,是相對噁心的「在刺蝟身上撒尿」。通常狐狸會先將蜷縮起來的刺蝟翻過來,對準牠蜷縮的縫隙中撒尿,在臭熏熏的狐尿刺激下,刺蝟只好舒展開身體。
至於網路上有人說:狐狸會把蜷縮成球的刺蝟,推入河中淹死再吃,但其實,刺蝟是會游泳的,如果真的把刺蝟球丟進水中,刺蝟就能水遁溜走了。
貓頭鷹 利爪最致命
猛禽類的貓頭鷹,會獵殺同樣是晝伏夜出的小型哺乳動物。雖然貓頭鷹最常獵食老鼠,但如果看到嚇呆的刺蝟,貓頭鷹也會欣然接納。一般說來,刺蝟遇到貓頭鷹,常會嚇呆或捲成一團,此時,貓頭鷹會直接從天而降,將刺蝟帶上天,然後扔下摔死;另一招,則是直接在地面上解決。
貓頭鷹之所以不怕刺蝟的刺,是因為貓頭鷹的利爪布滿堅硬角質。當鷹爪插入刺蝟的皮膚時,刺蝟會因為疼痛而無法保持蜷縮狀態,此時,貓頭鷹就會毫不客氣大快朵頤,迅速擊潰刺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防禦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