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江俊亮
許多同學可能曾在野外看過粗如小蛇的大蚯蚓,這些體長約30公分的蚯蚓,因為比一般蚯蚓巨大,體型有如小蛇,因此被稱為「蛇蚯蚓」。最近在南琉球的「與那國島」發現體長超過40公分的新種蛇蚯蚓,經(演化)譜系分析證實,與那國島與台灣的蛇蚯蚓系出同源,均為「福爾摩沙腔環蚓種群」的一員,但因台灣造山運動形成地理阻隔,導致生物逐漸種化分岐。
台灣山脈、河谷縱橫,由於地形所造成的地理阻隔,提供生物分化的絕佳條件。在台灣東北部的南澳腔環蚓,則是以宜蘭和花蓮的界溪「和平溪」為界,在溪南及溪北各有一個亞種;在中部山區發現的台灣大蛇蚓,則是目前台灣已知最大型的蚯蚓,成蚓體長可達86公分。
經專家以分子演化學角度分析,證實福爾摩沙腔環蚓種群起源於共同祖先,並且呈異地分布。與那國島新種蛇蚯蚓,因500萬年至250萬年前的台灣「造山運動」,形成地理阻隔,導致生物逐漸種化分岐,但仍足以告訴我們,台灣跟與那國島,曾經有過地理上的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