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人們將火籠當作裝飾品,增加生活趣味。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網路上,介紹竹火籠是古人隨身的暖爐,吸睛又切題。不過我對「古人」兩字卻不以為然。在民國五十年前後,童年的我就看過竹火籠,才半個世紀前的事,如何說成了古人?
早年的冬天似乎特別冷,老奶奶們手上都有一隻走到哪提到哪,像個別致花籃的東西;那時不知它叫什麼名字,只覺得那是個神奇又珍貴的寶盒,只有年齡夠大的長者,才有資格擁有,年少的娃兒只能羨慕又好奇的觀望。
年歲漸長,才知道它叫竹火籠。手提式的火籠有竹製、木製與金屬製,各具特色風韻;金屬製的火籠又稱手爐,在《紅樓夢》或電視劇《甄嬛傳》都曾出現。
手爐作為取暖工具,在中國歷史悠久,有說源於春秋時的楚國,因楚地潮溼,楚人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熏爐中焚燒散氣,繼而發明手爐;另一說源自隋代,煬帝時南巡江蘇,天氣寒冷,當地縣官讓銅匠做了一隻小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稱之為手爐。
不論稱火籠或手爐,差別主要在材質。但火籠一詞的真正出現應在南北朝,如沈約的〈詠竹火籠詩〉:「覆持鴛鴦被,百和吐氛氳。忽為縴手用,歲暮待羅裙。」蕭正德〈詠竹火籠〉:「楨幹屈曲盡,蘭麝氛氳銷。欲知懷炭日,正是履冰朝。」最初是官宦與大戶人家的專利,用於嚴寒時的烘烤與薰香,其形制、功能與晚期的火籠已有差異。
真正走入民間成為手提的火籠,就像種子遍撒大地,而有了豐富的活力與異采。
《清稗類鈔》記載浙江昌化時,有「冬日,人皆攜一火籠,以竹編為籠,內置火鉢,以禦寒。」應是現今火籠的原型,並衍伸出諸多有趣的意義。
小火籠一對,是女方帶到男方家的傳統嫁妝之一,放在床頭象徵夫妻取暖同心,也代表興旺,給夫家溫暖,更有子孫代代繁衍的含義;同時也代表新人的感情如膠似漆,熱情如「火爐」,溫暖似冬陽。
有的地區除了火籠,還要準備兩包炭,意思是女兒把自家的火種,或父母的溫暖帶到男方家裡,讓她一輩子過著溫暖日子;冬日外出訪友,也不忘提著自家的火籠去,有「寒冬送暖」的美意。而竹火籠,係由竹子編成,更有不忘竹代表著虛心、氣節與高昇的意涵。
至今,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等偏遠地區,仍把火籠當作冬天取暖的工具,並流傳著以上說法。隨著科技進步,各種電熱器已廣泛流行,愛好古典藝品的人們把火籠當作裝飾品,或充當古董來蒐藏,或搖身變為花器,除了提升火籠的觀賞價值與增加生活趣味,也讓昔時在老奶奶懷中的溫暖,以另一種面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