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月
老夫老妻卻連「分享」都省了,有夠傷心的。
這天,接續前一晚,我終於看完親家在臉書上,兩個篇章共三十三則圖文並茂、精采有趣的貼文。內容是女婿女兒一家四口和親家夫妻,七天台灣島內旅遊的照片和心得,親家和女婿的攝影技巧及文采都令我佩服。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用心看臉書,並做了簡短的回應。
早餐後,我看先生有空檔,便與他分享我所看到的精采片段。誰知道,都還沒有分享到重點(尤其是我的回應部分),他人就一聲不響地離開了,我一時楞在那,除了自覺無趣,還不知不覺地紅了眼眶。
我停頓片刻,調整好情緒,收好iPad,找些別的事做做。然後故作無事狀,說要到圖書館看書,順便去公園走走,其實,是想外出透透氣。
說巧不巧,幾乎從來不曾在圖書館翻看雜誌的我,那天居然在隨意瀏覽了幾本雜誌後,翻到戴愫寫的〈微交談〉一文。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不懂交談、不善於社交,人生就會更尷尬」。
哇,這多麼適合個性算是內向的先生來閱讀。他常常對我說:「要找話題和人交談很不自在,我要輕鬆過日子。」
可是,當我慢慢看下去,竟然發現,最應該好好讀此文的其實是我。於是,影印帶回家,細細地再讀幾遍,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心中亦豁然開朗。
如今才知道,原來:
一、與人交談時,要透過「平衡」、「訴說」和「傾聽」,來創造彼此的「相識」和「互動」,進而與對方產生「同頻」和「共振」,這樣交談才能圓滿愉快。
二、若交談出問題時,需以我們中國哲人老子「道是產生萬物的根本。道就是一,萬物是一個整體」、「人我、人物是合一,非對立二分」的觀點,來反思解決。
要知道,在交談中,你和對方是處於接續變化的動態關係中。如果你說話他離開,你就歸因於對方沒禮貌、不尊重你,那就是把各事物看作分化對立,因對他人產生不合理的期待,從而背離「道」。
所以,若看清自己和萬事萬物是一體不可分,是處於相互接續變化的動態關係中,自然能處處反思、正向思考,獲得能量來解決問題。
我和先生屬於互補型的夫妻。他生性恬淡,喜歡簡單過生活,不愛交朋友,我常說他沒有朋友,他則回以「不是敵人就是朋友」;我則是熱情好奇,從小就愛呼朋引伴。
然而,即使兩人鐘鼎山林各有天性,一旦互動即為一體,正是處於接續變化的動態關係中,怎麼可以一有問題就對立二分,把責任都推到他身上,對他產生不合理的期待,而自覺委屈紅了眼眶呢?離「道」太遠,煩惱自尋、傷心自找,還真是活該呀!
「分享」停住,兩人都有責任。我應該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說得不夠中肯?然後再把先生請來,問問他的感受,彼此做些調整,相信日後的「分享」就能更為圓滿。
話雖如此,但要真正「上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還得繼續在生活中不忘「道」地磨鍊、學習才是。加減努力吧!經驗告訴我,進步會帶來加倍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