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明德
一
一九九六年,我從任教二十五年的輔仁大學中文系退休,時在知天命之年。旋被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創辦人李威熊老師聘為專任教授。那是個人生命、職業的重大轉捩點。
前者是我大學、研究所、教學三階段三十二年的天主教大學,個人沉潛於教學研究創作之餘,跨越學院門限,投入民俗踏查,推動學術通俗化,從而淬煉出文化自信。
後者是全新的場域。沿著進德路,我小心翼翼的踏入大學之道。一切歸零,開始學習師範的規矩:「白沙書院彰師大,半線人文進德門。」無形中似乎有一種重擔加在肩上。我開的課,新、舊皆有。舊課必修,完全聽系辦的安排;新課選修,期能為學生打開學識視野。我優游於教學、研究、田調之間,也繳交了不俗的成績。
二
二○○二年,我休假一年,曾赴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客座,或在台北參加學術活動,靜靜思考我能為國文系做些什麼。經過多次與系上資深同仁談起我的構想:掌握國文系的話語權,反思中國文學研究的路向。深獲大家的贊同,我們揭示一個崇高的理想:「凝聚全國的學術智慧,進行全面的中國文學反思;以系統的、累積的人文經驗,建立學術新形象。」而且全力以赴,逐步落實。
二○○四年,我被同仁推選為系主任,這完全超乎個人的生涯規畫,既推辭不得,只能全心投入,在國文系、台文所推動一系列的政策。一年後,張惠博校長上任,特別力邀我加入新團隊,擔任副校長,理工、人文互補,希望為彰師大注入向上提升的力量。
三
二○○六年,文學院張水木院長突然申請退休。張校長臨急指派我兼代理院長,為期一年。
二○○七年,我卸下了多年來兼任主任、所長、院長等職務,唯專任教授兼副校長,直到二○一 一年屆齡退休。我的感言是:
教授四十年,榮退似休止符。
猶不能忘情田野,深入民俗。
發掘人文資源,例證俗之美。
定向論述呼籲珍惜文化台灣。
四
其實,我認識彰化師大的過程是由點、線、面,逐漸展開的,積累十五年的實地踏查,「把學校當家園,共同追求大遠景。」了解既深,期許更高:
進德創校白沙朝夕講學指望卓越
寶山開疆學府晨昏論劍追求鷹揚
彰化師大創校於一九七一年,是國內三所國立師範大學之一,也是彰化縣最高學府,分進德、寶山兩個校區,包括七個學院,即:文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理學院、管理學院、社會科學暨體育學院、技術及職業教育學院,四十多個學系,大多負責師資培育,質、量均精,深獲學界的肯定;教育部核給的師資生名額,教師資格檢定通過率與教師甄試通過率,皆名列前茅。
卦山有大佛,彰化有師大,校園有老農,「我們在家園/踏實築夢,覓尋/人生路向」。彰師大是一座和諧優美的校園。
五
二○○四年,八月十九日清晨,我從運動場慢跑八圈,走回國文系館(弘道館),拾階上二樓,在邊門大柱發現一方銅鏽重重的牌子,上面的字體依稀可辨,「修澤蘭」三個字赫然在目,我從訝異中開始追蹤一段沉埋已久的歷史。修澤蘭(一九二五~二○一六)在彰師大,那棟聳立八卦山下、綠樹中的歷史建築是見證,而那一方早被遺忘的銅鏽牌子,是它的身分證,上面的字跡隱隱約約:
建築名稱:中正圖書館
完工日期: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設計及監造人:修澤蘭
建築由紅色磚、四樓高乳白色水泥長柱,以及落地窗構成古典氣勢,沿階梯可登堂入室;二樓長廊為迴旋空間,二樓中庭、三樓迴廊,空間既立體且寬敞又流暢,共同詮釋了修澤蘭現代性的建築魅力。但它毋寧也是彰化師大五十年歷史的見證物。
二○○六年,秋天黃昏,行政大樓前的行人走道上,同學擺設幾攤二手貨,我無意發見一件手掌大的圓型銅鑄紀念品,正面上方是:國立台灣教育學院,下方:慶祝建國七十年暨創校十周年紀念,中間浮雕校徽,背面是浮雕孔子像。剎那間,感覺撿回一段歷史的記憶,既感慨又溫馨。
現今的校徽,外圍呈齒輪狀,寓轉動台灣教育環境的抱負;中間為鐘鐸,有振聾發聵之訊息;鐘上鑲有篆體「天」字,涵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深意;校名首尾,各有一朵梅花,象徵師範堅忍不拔的精神,其深層結構所釋放的訊息,引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