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靈
這一段日子以來,因為疫情蔓延,配合防疫政策,改變買菜購物的方式,以線上訂購取代了上傳統市場。時間一久,特別想念傳統市場的喧鬧與人潮。
往常,我喜歡在假日帶兒子們去雙連的文昌宮祈福,然後再去逛逛菜市場。文昌宮前的細長巷道是個早市,我拜拜後總會在那逗留,踅來踅去,挑挑菜色、殺殺菜價,挺有趣的。
由於巷道不寬,三人難以並排行走,兒子們會輪流挽著我,挑他們各自喜愛的便當菜。不管我會不會烹調,也不管便當蒸了是否會失去色澤,逕自揀選自己喜愛吃的蔬菜。然後,看著我和老闆你來我往地「討論」起菜價,直到成交。
憶起小時候的每個假日,我也總是跟著媽媽去寶藏巖拜拜,再到水源市場買菜,而且很專注看著媽媽仔細挑選菜色、耐心殺著菜價。或許,因為家境困窮的關係,我也練就媽媽挑好菜與殺低價的本領。其實是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學到了些許皮毛而已。
一次,大兒子突然拍拍我問道:「老媽,您為什麼都不用看食譜,就知道如何炒菜啊?」是嗎?我原本就會炒菜嗎?思緒瞬間飄回小時的景象:每當我放學一到家,放下書包,喝口水後,就會立刻跑到廚房,陪著媽媽洗菜、煮飯加開槓。我聊著今天學校生活的點滴,媽媽邊炒菜邊說著烹調步驟。後來,我只要踏入廚房烹調菜餚,總能自然地記起步驟,由生澀到熟練,複刻媽媽的烹飪經驗。
看著兒子們,我像個小孩般敘說這個記憶,他們聽完豁然明白地回應:「難怪媽媽煮的菜有阿嬤的味道。」一陣難以言喻的情緒湧上心頭,我煮的菜和媽媽有相同的味道啊。我想,這是一種不用刻意就能習得的手藝傳承吧。在媽媽與我之間。
原來防疫的這些日子,不只想念傳統市場的喧鬧與人潮,也想念在市場買菜殺價的媽媽與小時候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