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從哲學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然而,科學思惟卻是其中「叛逆」的代表,對於哲學門派的想法與觀念感到困疑,這其中的差異在於「實際觀測」。圖/米各
文/黃詠翔
科學是從哲學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然而,科學思惟卻是其中「叛逆」的代表,對於哲學門派的想法與觀念感到困疑,這其中的差異在於「實際觀測」。
哲學感興趣的問題通常是抽象上的概念,經常得利用語言與邏輯形式來表達或辯論;當科學面對相同問題時,它則希望有「實際能操作」的定義(當沒有的時候,就會暫時假設一個),並利用能「具體觀察」的指標,進而獲得「證據」進而來支持或反對假設。
演繹確實 歸納更新
簡單來說,當哲學英雄們對於哪個推理較有理,辯得不可開交時,科學英雄會說:「那我們就來實際測試看吧!」例如,哲學三賢之一的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他觀察到大自然運作後推理:「大物體會比小物體掉落得快」,當時這論點在邏輯上是合理的,因此被奉為圭臬,直到1590年,伽利略才利用實驗證明它是錯的。
再來是推理形式的不同。我們可從邏輯推理一探究竟,邏輯形式可簡約分為:「演繹」與「歸納」。
1.演繹能確認論點是否為真,當知道「若P則Q」這個前提,我們就有自信推導出則「非Q則非P」,但卻不能藉此獲得新資訊。
2.歸納可以推論出新資訊,但卻無法保證這個資訊是否為真。例如,當觀察到100隻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可歸納出「天下天鵝都是白色的」,當出現一隻黑天鵝,這個規則就被打破,但也因此增加的新的訊息:「天鵝有黑、白兩種顏色」。
觀察、證據 輔佐推論
結合這兩種武器,科學將之融合成自身的心法:「若假說A可推論出證據X;並藉由實驗或觀察得到證據X,則證明假說A是對的。」最好的例子是恐龍滅絕假設說。
恐龍滅絕的假設有很多,如火山爆發假說、氣候變遷假說、食物中毒假說,或隕石撞地球假說。各種學說皆能依據其論點提出假設,並尋找客觀證據加以作證。
舉例來說,擁戴隕石撞地球假說的學者發現埋有恐龍化石的地層中,含有大量的地球少有的金屬物質(銥),而這物質可在外星隕石中發現,所以推論出恐龍滅絕可能是隕石撞地球造成(假說A);進而,既然隕石有撞擊地球,則地球上應該有隕石坑吧?結果學者們真的發現在墨西哥有發現含有銥的巨大隕石坑(證據X),因此佐證了隕石撞地球假說。
等一下!此時哲學英雄們說話了:「這個在邏輯上,違反了『演繹法』啊!若P則Q;得Q並不能代表P是對的啊!」被哲學英雄們這麼質疑後,科學思惟英雄當場啞口無言,正當苦惱時,另一個思惟英雄即將登場救援,下周揭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