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云:「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子成才,擇師尊師,十分重要,如果為子女選一個有學問,知書達禮,要求嚴格的老師,孩子便不敢懈荒誕;如果孩子遇上一個懶惰隨便的先生,那孩子就很難培育成才。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深知此理,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為了給兒女們選一個好老師,真是費盡了心思。他百般探聽,嚴謹選擇,後來,聽說有不願做官的李希顏具真才實學,便親筆去信,聘請李先生到宮中開館坐教。
李先生上任後,對諸皇子要求甚嚴,誰不服管教,輕則訓斥,重則用戒尺打頭。一次,太祖五子朱橚撒野、不聽師教,被李先生用戒尺在頭上打了個大包,他哭著去向太祖告狀,朱元璋疼愛兒子,正要發脾氣,深明大義的高皇后,在旁勸諫說:「哪有老師用聖人之道來訓導學生,父母非但不感激,反而生老師的氣呢?」朱元璋一聽,當下息了怒氣,還獎賞了李先生。諸皇子一見父親這樣尊師,一個個聽訓服管,故而,個個德增才長。
朱橚不但才華出眾,而且品德高尚,愛民以道,多行善事。他和教授膝碩、長史劉醇共同收集了古方今劑,經仔細考訂,著成巨著《普濟方》,自古經驗良方,盡收書裡。此書,造福時人和子孫後代,實可謂除疾滅病之良籍,救苦救難之寶書。
當然,朱橚這些成就,即來自朱元璋當時擇師之智及師長之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