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滌姬
蘇東坡有首〈除夕訪子野吃燒芋戲作〉:「松風溜溜作春寒,伴我飢腸響夜闌,牛糞火中燒芋子,山人更吃懶殘殘。」東坡詩作,不拘一格,這首詩寫得詼諧有趣,三、四兩句用了唐朝的典故。末句的「山人」指唐朝的李泌,「懶殘」為明瓚禪師的外號。
李泌出身名門世家。自幼聰慧,年少曾作詩〈長歌行〉:「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詩中將「絕粒升天衢」放在首位的志向,其次才是「鳴珂遊帝都」。
安史之亂發生後,李泌奉召前來輔佐肅宗,卻不肯接受官職,只以「山人」的身分出謀畫策。肅宗對李泌十分倚重,幾乎大小事都跟李泌商議。《太平廣記‧卷三十八》記載,因李泌修絕粒之術,不食五穀葷腥,一個天寒的夜裡,肅宗親手燒熱兩顆梨,準備賞賜給李泌。諸王聯合討要其中一顆,肅宗不肯,堅持兩顆都給李泌,還和諸王聯句成詩。
穎王先說:「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其次信王:「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其次益王:「不食千鍾粟,唯餐兩顆梨。」最後肅宗:「天生此間氣,助我化無為。」
李泌仙風道骨的形象及帝恩的隆渥,由此可見一斑。
李泌「不以官位為貴,而貴有功;不以虛名為榮,而榮有實」(王船山《讀通鑑論》)。平定安史之亂後,便離開朝廷,歸隱衡山。
《宋高僧傳》卷十九記載,李泌在衡陽時,聽到明瓚禪師的梵唄聲,認定這是一位高僧,特地前去求見。
明瓚禪師當時正將「牛糞火中燒芋子」撿起來吃,見到李泌,將手中吃剩的一半給他。吃過皇帝燒梨的李泌,並不嫌棄從牛糞火中取出,而且還是吃剩的芋頭,接過來吃乾淨後道謝。明瓚禪師知道他心態平和,就說:「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李泌拜謝離去。
有人讀了這段記載,認為李泌是來詢問前程,而明瓚禪師則是法力高深,送了場大富貴給他。如此解讀,恐非這場會面的本意。
唐朝經安史之亂,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明瓚禪師不是送一場富貴,而是將沉重的責任加在李泌肩頭。李泌「識量宏遠,達於世變」(王船山《讀通鑑論》),是不可多得的宰相人才。即使明白李泌想請教「解脫之道」,明瓚禪師還是勸他發揮政治才能,造福國家百姓。「分芋」之事,蘊含深意。芋頭長在土裡,暗示「解脫」不在遙遠的天上,而是要腳踏實地來修行。「芋」與「遇」同音,勉他「隨遇而安」。將芋頭分一半給他,提醒要分享及照顧他人,不能只做「自了漢」。
代宗即位,宣召李泌入朝。李泌隨遇而安,在朝則盡心輔佐國君,外放則深入民間,造福一方。
德宗在位期間,發生「涇原兵變」,緊急將外放的李泌召回朝廷,委以軍國大事。當時除了節度使作亂,還有蝗、旱等天災。李泌天天加班,戰戰兢兢,力挽狂瀾。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財政、民生等方面都用心規畫,又勸諫皇帝「勿猜忌武將,勿加害功臣」,調和君臣間的矛盾與猜疑,撐起搖搖欲墜的王朝,殫精竭慮,直到生命的終點。
陸游〈讀李泌事偶書〉:「莘渭當時已誤來,商山芝老更堪哀。人生若要常無事,兩顆梨須手自煨。」陸游是理解李泌的。陸游也寫詩評論「分芋」事。〈題慧老芋巖〉:「煨芋當時話已新,如今拈出更精神,十年相國非吾願,半顆君當別付人。」這兩顆梨、半顆芋,對李泌而言,吃下去的並非榮耀與富貴,而是深重的期許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