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素珍
國曆九月七日,「白露」翩翩來到。晨曦初現秋氣涼爽,樹葉上晶瑩剔透的露珠圓滿示現「一枝草,一點露」,點滴都是上天滋養草木的甘泉。
白露時節,我喜歡帶學生吟詠《詩經》的浪漫詩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人藉著蘆葦秋霜的迷濛若幻,寫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及,人生本來就充滿了想要而不可得的悵惘。
「得到了」和「得不到」可能都是「悲劇」,而追尋的過程則處處是生命蟬蛻的契機。王國維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列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必經的第一境界,是有道理的。我們剛開始尋找目標不免茫然,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像跑馬拉松,只要願意出發,總會到達終點。
白露在日本的代表風物是「有田燒」,它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陶瓷。有田燒的器物之美,頗符應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在這個饒富詩意的節氣,是該好好啜飲一杯白露茶。
然而九月初始,正是兵荒馬亂的開學第二周,白天常忙得沒空坐下來吃飯。晚餐時,手持碗底印著「有田燒」的藍底白線條飯碗,提醒自己吃慢一點,讓生活優雅一些,才不辜負這古瓷飄洋過海來到我手上的因緣。
據說,到千利休的「待庵」品茶,無論身分貴賤,都要彎腰、低頭穿越那扇矮矮的門,才能進入喝茶;拿著有田燒的瓷碗,我提醒自己,再忙再累,都要坐下來好好吃飯,即使粗茶淡飯,細嚼慢嚥,也能吃出豐醇的滋味。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是古人對白露養生的提醒。天氣由熱轉涼,日夜溫差大,一不小心就寒氣侵身。
回想兒女讀幼兒園時,夏秋之交的早晨,總要為他們是否披上薄外套爭論拉鋸。「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做父母的怕孩子著涼;孩子不懂,他明明熱得流汗,爸媽還要他添衣。其實,會冷會熱小孩自己最清楚,也要學習照顧自己,父母過度的關愛,反而壞了孩子的感受力。
白露三候,分別是「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古人以禽鳥的動向生活描繪這個時節的景象,可見燕鳥的蹤跡,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識草木鳥獸之名的我,或可趁著露白秋涼,到山林靜靜觀賞候鳥珍禽,享受斂而不露的悠閒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