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張良,李善長則是朱元璋的蕭何。漢朝開國三傑中,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其次張良,最後是韓信;而明朝開國功臣中,李善長則被認為功勞最大,其次是淮西將領,最後才是劉伯溫。朱元璋封了六個人為公爵,劉伯溫則遲遲過了幾年才被封為誠意伯,與韓國公李善長比起來,劉伯溫的俸祿有兩百四十多石,李善長則有四千石,相差二十倍。
李善長在明朝開國後名利雙收,他為朱元璋籌畫人事財政與內政事務,更是皇帝的老鄉,是淮西集團的領導人物,朱元璋相信他、重用他。劉伯溫則是朱元璋的謀士,是諸葛亮型的聰明才智人物,他的智略都在朱元璋之上,建國之後,朱元璋對劉伯溫又愛又怕,情緒複雜。劉伯溫是浙東集團的領袖,明朝初期的政壇,淮西與浙東派系爭鬥糾結。
李善長的親信李彬,因為貪汙腐敗,被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的劉伯溫問罪處死,朱元璋也同意這個判決。李善長跑去向劉伯溫求情,但剛直的劉伯溫最恨這種貪官汙吏,沒有答應,兩人因此結怨。
這時,朱元璋恰好外出,李善長就以京城乾旱無雨為理由,提議不宜用刑。李善長認為,劉伯溫擅長天象,以這個理由當藉口一定可以救到李彬。
劉伯溫不理會李善長的說詞,依然將李彬處死,還對李善長說,李彬死了雨就會下了。但李彬死了,天氣仍是乾旱,李善長於是向皇帝告狀。朱元璋並不是昏君,並沒有聽進李善長的讒言,但劉伯溫卻知道京城不能再待了,便向皇帝請假回鄉,先休息再說。
而與劉伯溫交好的楊憲,繼任劉伯溫御史中丞的職務,大力抨擊李善長,讓李善長備感威脅。朱元璋召回劉伯溫後,李善長決定在淮西集團裡培養新一代的接班人,他找了同是淮西人的胡惟庸力戰浙東集團的劉伯溫、楊憲。劉伯溫因為個性剛直耿介,在元朝當官就被人打壓,新朝代建立後,打壓又更激烈,最後不得已在洪武三年,辭官退休。
然而捲進政治鬥爭的漩渦中,想退休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楊憲在劉伯溫走後遭到胡惟庸陷害而死,一場風暴也正向劉伯溫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