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林立浩
1
維斯托 (Tara Westover)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9歲才拿到出生證明。她從小在父親經營的垃圾場裡,回收破銅爛鐵。17歲才進入第一所正規學校,幾經波折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她在《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寫道:
「不要用別人描述自己的話語,來定義自己的人生;而是自己決定生活的意義,掌握人生的最高話語權。」
2
吳家德曾任荷蘭銀行高雄分行襄理、台北富邦銀行個金總處副理等,中年轉職到餐飲業,曾獲選《經理人月刊》2016年度「100MVP 經理人」。他身為高階主管,仍能親和待人;喜歡結交朋友,熱心於公益。他說:
「緣是人脈的進化版,從人脈升級到人緣的心法就是『對人好』。」
3
高迪(Trey Gowdy)曾擔任4屆美國眾議會的議員。他在著作《好問》中分享如何透過有效的「提問」來說服陪審團(泛指想說服的對象),說明各種不同的提問技巧和效果,他在書中寫道:
「要成為一個很好的說服者,得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可以被說服的人。」
4
台南「信二竹店」第三代掌門人王壬煇,16歲即入行的他,從父執輩那代習得製竹好手藝,不僅投身近半世紀光陰,用心守護碩果僅存的百年製竹工藝,超群技藝就連日本人也跨海前來委託訂製竹藝作品。他說:
「只要我的雙手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這是使命、亦是責任。」
5
美國「金融巨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以金融市場來實驗自身的哲學理念。除了投資,他所創立的基金會網絡活躍於50多個國家地區,支持教育、公共衛生等許多領域,影響力無遠弗屆。他在《索羅斯談索羅斯》寫道:
「我的超人之處,在於能認識自己的錯誤。這便是成功的祕密。」
6
美國知名男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他在24歲時創立了基金會,盼解決地球環境汙染等問題。組織成立20餘年以來,已在50多個國家地區的200多個環保項目中,提供了超過22億元捐款。他說:
「如果你能投身擅長的事並獲得快樂,你將比大多數的人走得更遠。」
7
伊貝拉(Herminia Ibarra)是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 50)之一。現為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與倫敦商學院教授,也曾在哈佛商學院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十餘年。她在《破框能力》寫道:
「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覺可行性,例如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建立嶄新網絡、尋覓全新典範。」
8
日本心理諮商師大嶋信頼,曾於酒精成癮症專科醫院服務、並在任職周愛利田診所期間,至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研修,致力鑽研酒精成癮症。現為心理諮商顧問公司董事長。他在《不在乎的勇氣》寫道:
「當你沒那麼敏感,刻意不在乎一點,人自在,心也就放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