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坑道至今維護良好,可在坑道內乘搖櫓。圖/廖孟修
「鐵堡」是一座突出於海上的獨立岩礁,曾是海防要塞。圖/廖孟修
文/廖孟修
只要是到馬祖旅遊的遊客一定會造訪鐵板,據說「鐵板」是因海水退潮時海床平坦,且海底岩石呈鐵鏽色而被稱為「鐵板」,其行政劃分是南竿鄉仁愛村。據說當地人口最多時有二千多人,為南竿第三大村落,後因戰地政務解除加上福澳港建港,鐵板人口外移,已無當年之盛況。
雖然鐵板盛況不如從前,但仍有馬祖日報社、地下醫院等重要機關設於此地,而觀光客的第一目標卻是「北海坑道」。
鐵板的「北海坑道」於一九六八年與北竿、東引的「北海坑道」同時開鑿,至今只剩南竿鐵板的北海坑道維護良好,可在裡頭乘搖櫓,緬懷當年開鑿工程之艱鉅。北海坑道為一深入山腹、貫穿岩壁,呈井字型交錯的水道,高十八公尺、寬十公尺、長六四○公尺,漲潮時水深八公尺,退潮時水深四公尺,有全長七三四公尺之步道,走完一圈約三十分鐘。
這座可供一百二十部飛彈快艇使用的地下坑道,開鑿時除了用炸藥,一律以人工一鑿一斧開挖堅硬的花崗岩,很多官兵因而犧牲。在兩岸對峙、戰雲密布的年代,地下坑道肩負著地下運補的任務。
另一個參觀景點是「鐵堡」,鐵堡是筆者過去駐守馬祖時連上最遠的五十一號據點,人員編制加上二位士官只有九人。「鐵堡」是由一塊突出於海上的岩礁挖鑿而成,官兵在岩塊中挖出來的地方用水泥砌成簡陋的床、崗哨和雨水蒐集槽,必須從馬路旁的欄杆缺口走下階梯,然後走過一座小橋,才能抵達,可以想見當年官兵駐守時的克難。馬祖解除戰地政務之後,將鐵堡撥交連江縣政府,中華郵政公司還為它發行紀念郵票。
鐵堡有一隻駐守的軍犬,還有指示牌標示豢養的位置,事實上鐵堡並沒有軍犬的編制。過去第一線的據點都有養狗,以協助霧季期間的邊防任務,鐵堡養的狗是全連體型最大的一隻,所以常被誤認為軍犬。不過鐵堡倒有一個當年第一線最難得的特權,就是可以收聽收音機的廣播。
鐵板最重要的古蹟就屬媽祖廟了。沿著鐵板街道一直往港口的方向走,會到達媽祖廟。鐵板媽祖廟正確名稱叫「金板境天后宮」,是清朝嘉慶年間大海盜蔡牽為求神明保佑所建,經過六次修繕才有今日的規模,至今還保有百年前閩東式封火山牆特色,也是供奉全國唯一的十六歲少女媽祖的天后宮。
面容清秀的少女媽祖,是以傳說中媽祖得道昇天時的形象泥塑而成,與國內多數貴夫人媽祖的樣貌不同。天后宮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梁、柱、枋、望板、斗栱、柱礎等構件,清晰可見,散發簡樸典雅、古色古香的氣息。
廟內供奉天上聖母、威武陳將軍、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眾神。主祀媽祖外,邊側的二處神龕也是以少見的「廟中廟」形式呈現。
廟前廣場很大,是居民的休憩場所,原本面海處有一座戲台,在改建時拆掉了,鐵板居民每年中秋節都有一個溫馨的「燒塔」團聚活動。所謂「燒塔」,是利用碎瓦片砌成一至三公尺不等的塔,塔頂留一缺口投放燃料,居民將家中廢棄物於中秋節燒塔時燒毀,表示惜福、尊敬、環保,且有除舊送厄之意。百年來全台只在鐵板的金板境天后宮舉辦這一個儀式,相當具有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