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員風吹日晒雨淋,在街頭討生活,大雨驟降,外送員措手不及,連外送箱內都進水,等紅綠燈時趕緊將積水倒出。圖/資料照片
疫情期間,放無薪假、失業人口變多,穿梭大街小巷的外送員明顯增加。圖為示意圖。圖/資料照片
【本報新竹訊】疫情警戒降為二級,不少行業景況因鬆綁稍回溫,卻有一群人逆勢更艱難。外送員因整體外送單量變少,還面臨新舊面孔競爭,許多外送員在外顧路「等嘸單」,加上外送平台薪資機制不斷變動,日晒雨淋奔波攢錢更是大不易,超商廁所因防疫仍不解封,如廁仍是大難題。
疫情宅在家,不少人靠外送平台顧三餐,單量顯著成長,景況好時,外送員平均1小時可接3單左右,跑12小時約可接30單;不過,靠跑外送當正職,扣掉油錢等成本,每月收入約3萬到4萬元,其實跟一般上班族差不多,加上平台動輒調整薪資結構,「得多花不少時間,才能賺回來」。
一名熊貓外送員說,原本外送平台跑一單保底60元,但今年4月薪資結構改為新制,一單外送收入來自配送費、區域動態費與廣告費等,其中區域動態費變動最大且為周周變動,加上7月中開始同家店夾單第2張就沒有取餐費,一單原本保底46元再扣10元,最低只能拿到36元,比起以前1單60元就少了4成。
新竹市外送人員職業工會理事長文萬華說,疫情影響,放無薪假、遭砍薪的人都加入外送行列,雖然外送單量有成長,但新面孔也多,平均分擔下來,外送員個人單量並不多。疫情趨緩後,更常面臨沒單、斷單、顧路等窘境,最近foodpanda外送平台又片面改制,同店疊單第2單就不給取餐費,等於變相減薪。
外送員「太子白」(化名)說,近月遇到不少外送新面孔,有的原本在八大行業上班,因停業來兼差,外送平台確實「紓困」不少基層勞工,但因為屬承攬制,薪資結構常被調整,「說要改就改」,原本每單保底60元,但今年新增地區動態費機制,每單減成46元,必須多跑幾趟才能補回來。
另外,國內疫情仍未「清零」,新竹縣市仍要求社區大樓應在一樓設置外送取餐區,不得要求外送員送餐上樓。文萬華說,很感謝地方政府公告,保護外送員也保護消費者,但還是有少部分消費者要求送餐到府,外送員怕吃負評、被停權,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