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不計小過

文/嚴陽 |2021.08.23
782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是人,都會犯錯。對於他人的過錯該怎麼對待呢?唐太宗的做法或許可以給現代人一些啟示。

唐人吳兢的《貞觀政要‧卷六‧論杜讒邪》提到,貞觀年間,針對有人上書告發百官之事,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歷朝歷代只要君王懷疑臣下,下面的意見就不會傳達到上面,想要臣民盡忠職守,是不可能的。而小人專以誹謗他人為能事,破壞君臣之間的關係,這對國家非常不利。從今以後,凡有人上書揭發別人的小過失,應當以誹謗之罪論處。

唐太宗對臣子不計小過的做法,自有他的道理。因為一個人只要承擔大事,就不可能不出錯,但依過失的性質,也要有不同的處置方式。比如,出錯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很嚴重的差錯,造成的損失和影響很大的,但也有損失和影響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的。如果過失所造成的影響有限,卻都要嚴厲追究責任,有可能會挫傷臣下的積極性,往後在做事上就會多有顧慮,乃至於讓很多人從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也不少專門盯著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以打小報告博取上級歡心、謀求個人上升機會的小人。假如對這樣的小報告,每每高度重視,不僅會消耗朝廷太多的資源,而且會讓勤政的官員心寒,讓打小報告者得意。

唐太宗深知一個為人君者不明是非、不辨真偽,就有可能導致君臣之間產生隔閡,進而臣子與他離心離德。一旦出現這樣的局面,對國家的穩定必定十分不利。因此才提出:「自今以後,有上書訐(攻擊)人小惡(小的過失)者,當以讒人(誹謗他人)之罪罪之。」

魏徵做祕書監的時候,有人告發他謀反,唐太宗說:「魏徵過去曾是我的敵人,但這是他基於對自己職責的盡心盡力,所以我還是提拔任用他,現在怎麼會傳出他謀反的讒言呢?」結果唐太宗不去詢問魏徵,反而把告發者處以重刑。之所以對誹謗者處以極刑,有可能這件事已經不是一般性質的「小報告」,而是要舉發他人、致他於死地的大問題,因此,唐太宗的處理方法自然有別於一般。

貞觀年間,由於唐太宗身邊圍繞著一批如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王珪等賢能的大臣戮力同心為朝廷效力,君臣之間得以共同創立了「貞觀之治」。而這其中,唐太宗對臣下交付信任的做法,無形中也對他們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