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嬌鳳凰螺,視力非常敏銳,準備進食時會將眼睛從外殼下方的缺口伸出,十分逗趣。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本報基隆訊】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在漁民的幫助下,於東北角蒐集到「紅嬌鳳凰螺」種原,歷經二年研究,終於掌握紅嬌鳳凰螺產卵與幼苗培育的繁養殖條件,攜手新北市府,成功復育東北角原生種紅嬌鳳凰螺。
紅嬌鳳凰螺的俗名為「攪ㄚ螺」(台語),為鳳凰螺科的物種,成體殼長約五公分,其外觀神似有毒的芋螺,具有鮮豔的殼色,是一種經濟性物種。紅嬌鳳凰螺主要分佈於日本以南至印尼以北的亞朝帶潮間帶及淺海珊瑚礁海域,新北市海域亦發現紅嬌鳳凰螺。
紅嬌鳳凰螺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有敏銳的視覺,當準備進食時,會將眼睛從外殼下方的缺口伸出,十分逗趣。牠在海底移動是以跳躍的姿勢,因此又被稱「攪ㄚ螺」。
研究團隊發現紅嬌鳳凰螺幼苗的浮游期相對其他螺類較長,約需二十多天,且對水質及餌料要求較高,需轉換使用多種微藻並注意水質的維持,才順利復育紅嬌鳳凰螺稚貝。
新北市政府漁業處表示,東北角海域位於黑潮及中國大陸沿岸流兩大洋流的交匯處,擁有非常豐富的原生物種種原,未來計畫將此技術量產紅嬌鳳凰螺,可增加放流物種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