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0萬公噸 焚化爐底渣回填農地 恐汙染環境

 |2021.08.22
1400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全台二十四座焚化爐每年產生近九十萬公噸底渣(垃圾焚燒後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為讓底渣有處可去,環保署多年來推動底渣加工為焚化再生粒料,作為公共工程使用,但近年有少數回填至農地,用來幫農舍、菇寮等農業設施整地,外界憂慮若變常態,或為了消化底渣而偷偷濫倒,恐成為汙染農地的漏洞。

焚化再生粒料出廠前須確保符合戴奧辛濃度等環境標準,主要用於地方政府的公共建設、道路及管溝工程,或是港區造地填築,若製成「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及透水性後,也允許用在農牧用地,中南部近年陸續有農業用地遭回填底渣再生粒料。

儘管環保署強調,家戶垃圾燒完後會產生飛灰跟底渣,有害重金屬集中在飛灰,不會拿來使用,底渣也不是燒完就出廠,會先篩選接近天然粒料的部分再加工為人工粒料,出廠前還要經過溶出實驗,確保沒有重金屬溶出,才可以作為工程材料。

不過彰化環保聯盟主任吳慧君表示,去年發現芳苑農地出現可疑廢棄物,經查發現是以「低密度再生透水混凝土」名義用於菇類栽培場整地,外觀卻呈現粉狀、沒有固化,有些看起來甚至就是底渣原型,難以理解為何可以用於農地。

台南安南區多處魚塭五年前遭再利用機構業者,非法填埋十四萬公噸未經處理的底渣及廢棄物,後來遭到起訴,台南社大長期追蹤指出,這些底渣至今都還沒清理完畢,土壤及水質不但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隨風飄散到周遭魚塭以及其他地方,若未經完善處理的底渣,重金屬含量都超過土壤管制標準,根本是毒害農地。

學者指出,再生粒料都有通過溶出實驗,不必刻意汙名化,但仍必須避免過度使用在農地上;民間團體表示,底渣再生粒料無法百分百保證安全,有些還沾染粉末隨風飄散,應盡速立法禁止用於農地,才能保障土地安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