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擾」,用來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典出《舊唐書.陸元方列傳》:
嘗有小吏犯罪,但示語而遣之。錄事白曰:「此例當合與杖。」象先曰:「人情相去不遠,此豈不解吾言?若必須行杖,即當自汝為始。」錄事慚懼而退。
象先嘗謂人曰:「天下本自無事,祗是庸人擾之,始為繁耳。但當靜之於源,則亦何憂不簡。」
前後為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懷思之。
典故大意是說唐朝時的陸象先(陸元方之子),做人做事頗有器度,主張行政寬緩、仁愛。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犯此錯應受杖打的刑罰吧!」陸象先回答說:「他一定能依常情體會到我對他的訓誡,如果這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退下。
陸象先常對人說:「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如果在事情剛滋生時,就能冷靜的面對,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他在刺史任內行事,貫徹此理,因此,無論百姓與官吏,都對他充滿了感念。
「天下本自無事,祗是庸人擾之」後簡煉成「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