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貴藍
以往散步路線不能說孤獨,實暗自竊喜其間寧靜。有時為避免與人迎面,會刻意尋覓幽僻小徑,開發新的五感知覺,盡量不讓步行淪為公式。手機、耳機、拍照、音樂輪番登場也屬必要,藉以製造相異相乘的運動氛圍,不覺橫跨兩個十年,黃昏散步不僅成為減重健身、壓力釋放、腦細胞修復的重要手段與空間,儼然可謂個人私密儀式。
五月新冠疫情雷爆,習以為常的日常成了異常。除卻上百生命隕落,重病、輕症及因居家檢疫而使自由受限的眾多市民,經濟成長率下修、百工百業拉警報,學子受教方式結構性改變,中低階層民眾拮据度日,弱勢族群更傳斷炊虞慮,加以疫苗到貨緩慢,島國人民屢因生命、生存權遭受威脅而心生恐懼、焦慮乃至憤怒,使一股負面氣流在社會蔓延。
隨著確診人數日降與疫苗施打率的逐步提升,三級警戒滿月後,按捺不住復重啟散步習慣,意外發現,關不住雙腳的同好大有人在。只更戒慎恐懼將口罩緊掛,人我錯身剎那,則小心翼翼「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儘管置身戶外,傳染病引發的心理恐懼與人際疏離,依舊清晰可辨。
時序垂降七月,散步道途已是不同風景。爸媽領著悶壞了的孩童出門踩腳踏車,伴侶並肩或一家人悠哉信步的畫面逐漸攻占視野,運動道途重又恢復了人氣,甚至出現許多新面孔。若非臉上口罩提醒彼此大疫未退,日子看起來正朝「如常」轉向。單是這幕景象就足以讓人湧生希望、心情放鬆。孤僻若我,也不再回避路人嬉笑,反而會心放風人群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意謂著人類正謙卑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是的,只要活著、只要有人就有希望。
黃昏散步ing,馬路寬著長著,我不介意與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