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若是對生物學有興趣,念到高中後會接觸一門「保育生物學」,其內容就有介紹運用數學的概念,以求制定相關保育政策。
圖/Josh Wise
文/高詩豪
同學們若是對生物學有興趣,念到高中後會接觸一門「保育生物學」,其內容就有介紹運用數學的概念,以求制定相關保育政策。
那麼究竟需要多少個體,才能有效保護金絲猴、孟加拉虎等面臨絕種的物種呢?很可惜目前學術界還不能給出明確數量,來確保物種不會滅絕。這個問題必須視各個物種,其「繁殖行為」和「環境條件」而定。舉個例子,假設某物種已經有成千上萬隻,但因為一直以來都是採取無性生殖(繁殖行為),導致基因多樣性極其低落;此時只要發生一次極端的天氣災難,該物種就有可能「全部再見」,因為牠們族群中沒有什麼「奇人異士」——你隔壁同學若撐不過這次滅絕,你也好不到哪裡去。
在避免基因單一化的角度下,一個物種至少得有50隻個體才能避免近親交配;若一併考慮環境惡化可能性,500隻個體可能是相對保守的數字了。像是之前本版曾介紹過北非只剩下2隻白犀牛,那時就等於已宣告絕種;南方白犀牛雖曾一度驟降至50隻,但幸虧當地保育人士及國際專家出手救援,目前已成功復育至1萬7000隻個體。
預防勝於治療。為了避免剩餘少數殘存個體由於基因歧異性過低,無法恢復原先正常族群的情況發生,我們平日就應多關心相關保育議題,並試著量力而為地付出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