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鯨魚擱淺往往會引發人們關注,目睹如此壯觀的水中生物在陸地上失去生命,也令人不安。然而,多數人都忽略,鯨魚喪生代表了碳封存機會的喪失。鯨魚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牠們的身體也是巨大的碳庫,有助遏制地球的溫度升高。
多數人都已了解,人類活動會直接影響儲存在陸地生態系統中的碳,但他們認為海洋中的碳循環不受人類直接影響,忽略了捕鯨帶來的巨大衝擊。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持續捕殺鯨魚。商業捕鯨最早可追溯至西元1000年,從那以後已有數以千萬計的鯨魚被捕殺;專家認為,鯨魚的數量已減少66%到90%。
科學家指出,鯨魚死亡後會沉入海底,牠們體內儲存的碳,也會轉移到深海並保留幾個世紀或更長時間。反之,鯨魚被人類捕殺後,這些二氧化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
緬因大學海洋科學家佩爾興(Andrew Pershing)推算,20世紀的捕鯨活動,讓大氣中增加約7000萬噸二氧化碳。
鯨魚不僅在死亡後有貢獻,就連牠們的排泄物也與氣候相關。鯨魚在深海中覓食,返回海面呼吸排泄,這些富含鐵質的排泄物,是浮游植物的重要生長養分。整體而言,浮游植物可吸收地球約40%的二氧化碳,是亞馬遜熱帶雨林捕獲量的4倍。
國際鯨豚保育協會(WDC)的政策經理詹姆斯(Vicki James)表示:「在氣候變遷方面,捕鯨是一場災難,因為這種活動從海洋中移除了巨大的碳幫浦(carbon pump),嚴重影響游植物和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鯨魚數量減少,也在其他領域產生衝擊。食物鏈中的掠食者轉向較小的海洋哺乳動物,例如海獺;海獺數量減少,則讓海膽數量大增,並吞噬北大西洋周圍的海藻林,降低海洋的碳封存能力。
科學家表示,這代表若能讓鯨魚的數量回升,將有助應對氣候變遷和固碳,也有助減少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衝擊。
一些保育組織正透過植樹、向海洋添加鐵質等方式,刺激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藉此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然而,植樹需要大量土地,可能影響其他生物的棲息地或糧食生產;相較之下,海洋仍有大量空間能供鯨魚復育,牠們排泄物的效益,也遠大於為浮游植物施肥。
國際貨幣基金(IMF)以實際價值宣導保育鯨魚的好處,該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保育鯨魚的固碳、更有規範的漁撈以及生態旅遊等效益,相當於每頭鯨魚平均價值超過200萬美元。
參與研究的經濟學家科西馬諾(Thomas Cosimano)表示,他們正在推動一項計畫,讓碳排放企業付費保護鯨魚,類似目前的碳排放權交易。這項計畫相當複雜,但並非不可能實現;研究團隊已設計類似的機制,以保護非洲的大象免受偷獵者的侵害,預計將在年底實施。
IMF報告也呼籲,應將鯨魚保育納入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事項,列為《巴黎氣候協定》的目標之一。